禅意拈花湾
□潘仁奇
拈花湾小镇,址于太湖之滨,灵山之侧。所处之地,形似五瓣莲花。
有山,有水,有禅。
小镇因禅而起,因禅而名。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水一桥,一苇一竹,一庐一舍,看似简朴而随意,却处处散溢着禅意。禅的世界,没有大小,没有贵贱,没有高低。那随处可见的修禅打坐的小和尚石雕,更使人觉得禅味十足。
走进拈花湾,便似从红尘步入禅境,带着油然的微笑。禅,无所不在。在云端,在松下,在水边,在心间。
贯穿南北的香月花街上,来往的人很多,但都很安静。谁不想在这拥挤的世界觅取一方净山净土,给自己的人生画幅衬上一段从容不迫的留白?
花街两侧,排布着仿唐的木制建筑、仿宋的飞梁结构,唐风宋韵,扑面而来。波光花影,澄怀悦目;雅舍竹篱,尽显机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就这样从唐朝的风致中走来,一声偈颂,启悟着禅的微妙。
从香月花街折向东,隔着一条小河,是连成一大片的“梵天花海”景区。坐在河边的白石上,望着对岸的一山黛影、满坡金菊,静享仿佛从花草间滑出的琴音。若隐若现,似柔还轻,幽幽缓缓,清泉般流淌,直渗入人心深处。
丝雨霏霏,沾面不寒。沁润心扉,唯以清凉。
五灯湖畔,一笑堂中,禅者之家。一房一椅,一案一琴,一支笔,一帧画,一束花,一盏茶。观心、适性、怡情。疏朗简洁的摆设,空灵清雅的禅乐,使人一下子沉静下来。脚步轻缓,呼吸轻匀,心儿轻悠。
不立文字的禅,难以言说,一说就破;不必言说,心下便知。“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
禅即自然心。说到底,禅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衣食当舍即舍,能放下的就放下。禅是一种生活的姿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自在的生活,才是本真的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交辉。现代灯光的映射使拈花湾泛起梦幻般瑰美的华彩。
五灯湖上,水雾飘忽,蓝色的激光穿过薄雾,荡漾起云水禅心的旋律。五位彩衣少女用曼妙的舞姿在莲叶般的水上舞台中演绎着花开五叶、禅传五灯的掌故。
拈花塔前,悠远宏阔的音乐声中,迷离炫目、千变万幻的灯彩开示着“玉宇无尘,禅心无垢。明心见性,随喜佛缘”的禅机。
拈花湖中,碧莲丛间,佛手拈花、花开凤舞的水幕禅境更令人流连。
这是拈花湾的夜。宁静的禅意小灯,扑朔的镭射霓虹,交织成一片色即空、空亦色的梵宇仙界。人们在此感悟着禅境,也感悟着生活。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使人无思无虑,又若有所思;不堪留,却宁愿留。留在这样一个安静的角落,闭着眼,沐着风,品味禅音,相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