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被阅读的大雪覆盖

2018-03-16 09:19:25

——与女儿聊《读书这么好的事》

□潘  健

孩子,从小,你就是个非常安静的小孩。那时,家里已有大量的图画书。无数个夜晚,我读你听,或者你说我听——我与你,人与书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微的温暖之意。这样的感觉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书,拉近了我们父女俩的距离。每晚的读书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图画书开启了你的阅读之旅,随之而来的《小布头奇遇记》《绿野仙踪》《小王子》《夏洛的网》……让你懂得了什么是友情、勇气、信任、天真以及生命的意义。

不管怎样,人总是要读点书的。手头的这本《读书这么好的事》,是复旦大学张新颖老师专门为中学生读者而写的,里面写了为何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以及读书的乐趣等等。张老师博览群书,对书籍有着特殊的迷恋(他另有一本私人读书集《迷恋记》)。读着,读着,你的身体会感受到一种丰盈,一种满足,还有发自内心的一种快乐。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为了升学;一是嗜好的读书,出于自愿。我们这儿谈的“读书”,是第二种——读者主动地选择书籍,并从一页一页中得到深厚的趣味。张新颖老师引用冯至先生的“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作为首篇,意在说明,读书首先在于追求精神世界的扩展与丰盈,不断扩大自己的心灵空间。他觉得,拥有一本书的真正意思是——阅读它,通过阅读使书的内涵进入自己的心灵。

如何拥有一本书呢?不是你花钱把书买下来,它就属于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认真地打开它,和它对话。卡夫卡说,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够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于是,你在阅读的同时,书渐渐进入了你的生命内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你的思维,你的观念。“读书,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就是一种朝向自我、理解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塑造自我的运动过程。”作者如是说。每本书有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生。你的好奇心会得到满足,心胸日渐敞亮。

聊到这里,你也许会问我,到底读什么书呢?阅读是一件私人的活,需要自己去摸索,去寻找。书中有一个观点深得我心,那就是去寻找书中的恒星。这些书,是核心的书,是“书的书”。这些经典的书,经过时间的淘洗而留存下来。书中举例,鲁迅先生的著作就是核心书。围绕鲁迅的书,已经衍生出大量的其他书,甚至超出鲁迅著作本身。对了解鲁迅思想有一定的帮助,但它们无法真正代替你去阅读鲁迅。《红楼梦》也是这样。你必须自己亲自去体验。

你或许说,这些书读不懂怎么办?真正读不懂的书可以不读,或暂时不读。不过,我们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区,挑战那些难读的书。书中引用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的言论——当你遇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你要问一问自己:“我是不是愿意像澳大利亚的矿工一样干活?我的丁字镐和铲子是不是完好无损?我自己的身体行不行?我的袖口卷上去了没有?我的呼吸正常吗?我的脾气好不好?”

如此,你就会收获一种真正的阅读的快乐——很大、很高、很深的快乐。读书,不仅是为了一时被满足的快乐,也不仅是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而是为了从中得到教益,提升自己的心智。如此,我们必须向高于自己水平的书请教,听从它们无声的召唤,时刻接受挑战,时刻获得提升。

上学期,你读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也感觉有些地方不太懂。但我认为你理解了此书的内涵。在与大人沟通时,你更加从容,更加有方法了。书中哪怕只有一点对自己有启发,那就是有收获。这种收获,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它慢慢地会外化为你行为的一部分。

作者还专门推荐细读与重读。他认为,一本书如果值得去读,就必须仔细地去读,而不是敷衍了事。因为绝大多书我们一生只会读一遍。我想,边读边批注边做笔记,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阅读一本书,我一般连读两遍。第一遍,在书中划线批注;第二遍,再将那些批注的部分细读,梳理一番。

那么,重读呢?有人认为,唯有重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我们的一生,周围总是充斥着那么多不必读的书。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相对于不断更新的自己,书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你会发现以前自己忽略的东西。从老朋友那里获得新的感受,你或许能与过去的自己相遇,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