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鼻子
□沈光宇
乡间小路走来一对年轻夫妇,女人穿得花枝招展,男人穿得几乎剩下内衣。他们仿佛在赶路。女人搂着襁褓中的小孩,一会儿从左胳膊之中,换入右胳膊之中,一会儿又从右胳膊之中,换到左胳膊之中;男人挑着两只板篮。板篮就是那种大大的竹篮。一只篮子摆放着一盘长寿面以及一包果子、一包糖,另一头则是摆放着褪了毛的鸡、鸭,还有一整块猪肉。特别显眼的是每一件都贴上了大大的红纸。女人走得精神抖擞,男人走得摇摇晃晃。男人为了追赶走在前面的女人,不得不双手抓住系着两只竹篮的绳子,免得晃荡得无法前进。走过临近的村庄,村里人都涌出来看热闹,指指点点地说:小外孙满月。外公外婆又要忙三天了。
这就是乡间的小孩满月,特别是新婚夫妇的小孩子满月,小夫妻要带着孩子,带着礼物去外公外婆家报喜。外公外婆早已掐着指头,算准了日子,就等小外孙的到来。小外孙第一次来到外婆家,欢迎的场面当然是热烈的。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响过之后,外婆首先抱过小外孙,扒开肉嘟嘟的小手,让他握住一股点燃的香火,去拜天拜地拜祖先。接着外婆就从糖罐子里捏出一撮沙糖放到小外孙的嘴里,接着又抱着来到灶间,从锅底下抹来一点黑锅灰,涂抹在小外孙的鼻子上,还大声欢呼着:啊哦,啊哦,啊——哦!
小外孙起初还笑咪咪地舔着舌头,品味着甜味,可是当他被抹成黑鼻子,又被外婆一边颠着,一边呼喊着,一下子吓得哇哇大哭。外婆并没有就此罢休,仍然颠着小外孙,对着众人哈哈大笑。因为她的心结解开了。
外婆的心结是什么?心结就是在一个“外”字上——外孙长期生活在女婿家,当然最熟悉自己的爷爷奶奶。现在给小外孙鼻子上抹上外婆家的锅底灰,就是让他记住外婆家。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让他记住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妈妈做的饭菜。出于这个想法,外婆才在小外孙的鼻子上抹上自家的锅灰。因为这锅灰留有外婆家饭菜的滋味。
这滋味后来衍生出一首经典歌曲,就是那首《回娘家》。回娘家当然要打扮一番,所以涂了胭脂,抹了粉;回娘家当然要带些礼物,所以左手拿着鸡,右手拎着鸭:更为重要的是要让黑鼻子牢记住外婆家饭菜的滋味,所以必须背上孩子。这是一首诙谐的歌曲,是故意让新媳妇出洋相,逗你傻笑的。也就是相声演员马三立所说的,“逗你玩”的。请问:新媳妇如此的狼狈,她丈夫哪里去了?
生活的真实是这样在乡间展现的:大年初一,人们相互开始拜年。大年初二,出嫁的姑娘首选是回娘家,给自己的父母拜年。她前几天就和丈夫商量好要带的礼物,起大早就起来梳洗打扮,接着还要把黑鼻子拾掇得漂漂亮亮。丈夫自然体贴妻子的心情,跟着三扒两咽地吃过早饭,就出发了。当初乡村交通不发达,离丈人家不甚远的,丈夫就挑起两只脚箩。脚箩就是挑粮食的大箩筐。一头放礼物,另一头坐着日渐长大的黑鼻子。过年期间,天气寒冷,还必须带上被子,将黑鼻子拥坐在里面。回娘家的场面是热烈而欢腾的:妻子迫切见到自己的父母,走路恨不得长翅膀,肚子一挺,划着双手,轻装上阵,飞也似的走在前面。丈夫跟在后面,一是体贴妻子回家心切,二是要照顾孩子。不能走得太快,箩筐否则会摇晃得使孩子不舒服;不能只顾向前看,田间小路,脚下可能有坑坑洼洼。不一会儿,忙着回娘家的妻子,跑出了满头汗,把新棉袄夹在了胳膊下;急着追赶妻子,又要照看孩子的丈夫,这时候不只是气喘吁吁,更是满身汗水。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泄气,而是想起乡间的一句俗语:男人在世三件事,一为嘴,二为身,三为老婆拜丈人。他将沉重的担子转换了一下肩膀,同时也转换了一下心情。此时此刻他所看到是:春风里,走在前面的妻子像是一只蝴蝶在蹁跹,坐在箩筐里的黑鼻子更像是一朵鲜花在绽放。
当黑鼻子连箩筐都坐不下的时候,就犯不着如此的辛苦。他们会坐上小船,划着双桨,带上礼物,“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在欢声笑语之中,黑鼻子一天天长大。他已经记住了外公外婆的形象,记住了外公外婆家饭菜的滋味。外婆虽然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但还是念念不忘地拉住黑鼻子的双手,一遍遍扯来推去地唱着:
拉大锯,扯大锯,
外婆庄上唱大戏。
带姑娘,带女婿,
小外孙子你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