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殿林先生

2018-03-30 10:09:19

□黄  为

2017年秋冬的一个上午,凄风夹着冷雨,寒意袭人。我正外出办事,一很要好的兄长打来电话说,吴殿林走了,我惊愕不已。一时间关于他的种种总是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

吴殿林先生的书法篆刻久誉兴化书坛。他自幼酷爱书法,中学毕业后,早早踏上社会。在兴化齿轮厂工会工作期间,有了对书法、篆刻艺术学习的充裕时间且兴致更浓。他借阅和购买了大量关于书法、篆刻方面的书籍,对书法、篆刻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1984年9月,吴殿林师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陈大羽学习书法篆刻。系统地临习了《三公山碑》《峄山碑》《毛公鼎》《散氏盘》《大孟鼎》以及甲骨文、小篆、吴昌硕石鼓文等,篆刻共临摹大小不同风格的印章100方,以汉印为主。书法理论知识吴殿林则师从南京艺术学院陈积厚教授,系统研读了《篆刻学》《说文解字注》《说文部首》《汉印文字征》《汉印分韵合编》《金石大字典》《中国书法史论》《历代书家简史》等,对书法的渊源与发展,各个朝代的流派、书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他学习书法、篆刻提供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中国篆刻艺术盛于秦汉,而后日渐衰落,及至明清及近代方得以中兴,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并涌现出一大批承上启下的印学大师。故今人学习篆刻,在取法秦汉的同时,也不忽视明清及近代的印风。吴殿林深谙其中的奥妙,在临摹学习大量的秦汉印后,都能形神兼备,深得其中三昧。他深知:固守传统、亦步亦趋,是泥古不化,纵然能形神兼备,亦终为一刻字匠而已,摒弃传统,一味求新求变,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能领一时之风骚,亦终难成大器。真正的篆刻家应在传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吸收借鉴,博采众长,熔铸百家,才能厚积薄发。

篆刻一艺,虽属小道,大小不过方寸之间,却是小中见大的一门集各种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要将各字安排得非常得体、妥贴,运用篆书的特点,选用巧妙的手法,刻得别具一格、出神入化实在是难之又难。一方印章,看似几个字,却有大文章可做,而门外汉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不知篆刻家所付出的精力,往往集毕生智慧,还难以达到完美的境地。吴殿林乃陈大羽先生之高足,陈大羽先生篆书体势方正宽博,开张雄畅,壮伟深蕴,纵横驰骋,富有骨力妙趣。吴殿林深谙此理,这其中还包含着对艺术生命的感悟。其书法篆刻既追从前人,又自出机抒,不以粗野一路哗众取宠,努力把握流畅和遒劲的内在联系,追求奇印见平,动中寓静的风格。我写我心,应当成为许多同时代人的书写追求。出于一种习惯,每次参加重要展事,吴殿林先生都拿出相当一段时间,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静静临帖,在篆法谙熟于胸后,方才付诸创作。吴殿林常说:“诗人赋诗,强调诗外功夫;画家作画,强调画外功夫;印人治印,也是如此。一要钻研文字功夫,对各种字体的起源、发展、变化了然于胸,使印面文字既有变化,又不失规范;二是兼通书法、绘画,通过‘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给人以笔墨意趣的感受;三是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包括文学、哲学修养等等。”吴殿林先生游历于名山大川,先后游西安碑林、秦始皇陵兵马俑,登泰山观孔子庙,领略祖国文化瑰宝,吐故纳新,从中汲取营养,字外功夫得到进一步提升。

吴殿林先生之于兴化书法的发展有继往开来之功。他从南艺学成归来后,各种活动有声有色。1987年5月4日,发起并成立了兴化县青年书画协会,当选为会长,同时举办了首届“兴化市青年书画展”。继之每年的5月4日定期举办“纪念‘五四’运动书画展”。先后发起并策划了多次全市书画作品大奖赛,组织开展的书画义卖活动款项全部捐赠给了特困学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10月20日成立了兴化市板桥印社,著名书法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徐利明教授分别为印社题字。多次举办大小型笔会,深入基层开展书画活动,对年轻的书法爱好者当好“传、帮、带”,传授书画技艺,不遗余力,为书画艺术的繁荣、传承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书法篆刻先后在全国九成宫书画大奖赛获优秀奖;山花杯、牡丹杯书画大奖赛三等奖等,作品先后被朱德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和社会不少有识之士收藏。作品先后刊载在《书法》《中国书法》杂志上。

屈指算来,吴殿林先生已经离世好几个月了,清明将至,我不由地又想起了他。他已经成为一部情感的老书,朋友们聚到一起总要翻翻他。因为他是我们的“珍本”,是用坚韧的牛皮纸印刷的。林肯说,人生苦短,终归青冢。一个人再伟大,他也无法获得肉体的永生。我只能从记忆的底片中,整理出几段文字来,编织成一只不太精致的花环,是以为祭。

祝福他,在天之灵!

4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