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与厚养
□刘永福
父亲去世十几年来,“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愧疚自责,在我的内心深处潜滋暗长,雾霾般挥之不去。
父亲在世,一向粗茶淡饭,70几岁时还种着三亩田,过着自给自足的清贫日子。父亲的两次小手术都是他自己出的钱,缺钱时宁可跟人借也不向我开口。生活略显拮据的我平时也常贴钱给他,但都是一二百的小钱。半瓦半草的“马夹”屋顶早破败不堪,我多次要求给他翻修,都被他“还能住”的托词拒绝。
父亲去世后,安葬、下红、六七、化牌,又是请和尚,又是请乐队,又是扎“库”房,前后延续三年,耗资上万。上万元,对那时我的父亲而言,该是个天文数字。死前的清苦与死后的风光,巨大的反差,让我没能感受到办丧的体面荣耀,倒是深感对不起父亲。“生生的没得吃,死了羊猪祭”,似乎成了对我莫大的讽刺。这么多钱,完全可以让晚年的父亲吃得更好,住得更安稳,活得更惬意。
我原来人前人后一直以孝子自居,做出的事情却不免流于俗套,所谓的孝顺成了一种自嘲。如果有人诘问我:你光有孝心,你的孝顺体现在哪呢?我一定哑口无言。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厚葬”不如“厚养”,与其死后后悔,不如生前尽孝。
“厚葬”,与实际的孝行无关。因为我们要奉养的,是在世的亲人,而不是过世的“先人”。“厚葬”的本质,是生者的一种虚荣。据我所知,历史上“礼乐崩坏”的朝代,时人往往以“厚葬”为荣,“薄葬”为耻,其实是人性被家族、流俗、名利、虚荣等绑架扭曲。“厚葬”与“薄葬”,体现的是生者对待死亡的态度,折射的却是人性和时代风貌。现在,“薄葬”已成为积极、文明、更符合潮流的殡葬思想。
百善孝为先,虽是老生常谈,但孝顺老人确实是一个人最根本的义务,最善良的人性,最基本的道德。相对于父母对儿女的抚养和付出,儿女无论怎样孝顺父母都不算过分。“厚葬薄养”,有违孝道,必须摈弃;“薄葬厚养”符合人道,应该倡导。
中国的孝道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古人很早就有“祭而丰不如养之厚”的训示,祖辈们把“养之厚”概括成12个字,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既包含孝敬老人,也包含立身成人,既有物质层面上的,也有精神层面上的。尤其令我和现代人汗颜的是,古人把孝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孝心的核心是孝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伺候是最温暖的承诺。全国老年协会等部门在2012年推出了切实可行的新“24孝”行动标准,新标准无疑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大多数内容属于与老人精神方面的沟通。在这个标准面前,任何不愿孝顺老人的借口,都成了自欺欺人的谎言。一声问候、一杯清茶、一个电话、一个周末、一次旅游……都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熠熠生辉。
说到底,“厚养”老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像对待子女那样的耐心和细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人外安其身、内安其心。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幸福指数与我们的老人幸福与否息息相关,善待老人其实也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