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我市唯一经省政府批准的经营性公墓

2018-04-02 09:06:00

“绿色清明 文明祭扫”倡议书

“清明寒食草,春来百花开”。2018年清明节即将到来,在这这缅怀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为共度平安、绿色、生态的清明节,以健康、文明、低碳、有序的形式进行祭扫,提升兴化文明形象,特向社会各界及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做文明祭扫先行者

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扫方式,不在路边、广场、小区、树林、草坪等场所焚烧纸钱及冥物,用更加绿色、文明的方式继承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祭扫,主动采取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网络祭祀、社区公祭等低碳、环保的方式缅怀故人,变注重实地实物祭扫为精神传承为主,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营造文明祭扫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知行合一,志愿先行,做文明祭扫宣传者

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的现代理念。提倡老人在世时,多对老人尽孝心,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倡以节俭的方式寄托哀思。大力宣传绿色文明祭扫,进一步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祭扫方式,移风易俗,强化文明祭扫的观念。在祭扫过程中不乱扔杂物,不破坏草地树木,不污染空气河流,自觉维护环境的优美、整洁。

三、合理安排、错峰祭扫,做文明祭扫践行者

清明期间,正值人流和车流高峰,交通拥堵,建议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错峰祭扫。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车等环保方式出行。在公墓祭扫时要听从民政、公安等部门工作人员安排,保证祭扫活动安全、顺畅、有序进行。

四、不忘初心,追根溯源,做生态安葬倡导者

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选择骨灰存放或撒散、深埋、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绿色节地葬式葬法,提倡使用可降解骨灰盒,提倡不设墓碑或墓碑小型化、微型化,不乱埋乱葬,不骨灰装棺再葬,不修大墓、豪华墓。

推动殡葬改革,倡导文明祭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文明祭扫的践行者,做绿色殡葬的先行者,保护生态环境,传播现代文明风尚,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者,以文明缅怀的实际行动,为兴化的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水乡人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亡人的安葬也有选择节地生态安葬了,节地生态、移风易俗新风尚渐渐成为殡葬 活动主流。

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集体公祭、家庭追思、网络祭扫、鲜花祭奠等更加文明环保的方式将越来越受到推崇。我市秉着“多样化、可选择、有鼓励”的理念,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通过积极引导,让大家发自内心地选择更加绿色生态的方式。市公墓管理处将设置骨灰深埋、地面不留标记的骨灰景观撒散区。今后,全市所有经营性公墓均应设置骨灰景观撒散区。市公墓管理处创新立体安放形式,扶持引导骨灰墙、骨灰廊、骨灰亭和骨灰堂等立体安放设施建设。经营单位节约现有墓地资源,采取过渡方式因地制宜建造墓位占地面积低于0.5平方米、墓碑高度低于0.5米的小型节地葬,提高土地单位面积利用率。提倡和鼓励建设艺术墓区、景观墓区。对于传统墓穴,鼓励进行节地生态化改造,积极推广使用可降解骨灰盒。今后,各殡仪馆要统一收集鲜花、花圈、衣服等物品,在指定的场所统一集中处理。各乡镇民政部门要引导本地区的逝者亲属就近参加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等现代追思活动,引导人民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

生态安葬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使安葬活动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年来,骨灰撒海、深埋和景观撒散等不占地的安葬方式,也逐渐为更多人所接受。此外,各公墓因地制宜地发展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既适应了“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习俗,又满足了社会群众多样化需求,同时实现了绿色生态殡葬。骨灰墙、骨灰廊等立体安葬设施,也大大节省了骨灰安葬用地。

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市将全面推进生态葬法改革、推进殡葬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土地循环利用、推进殡葬设施科技创新、推进殡葬文化建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