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故事里的玉兰芬芳

2018-04-27 09:26:37 兴化日报(数字报)

故事里的玉兰芬芳

——读王玉兰的小说集《大沪庄》

□顾维萍

记得当初拿到王玉兰送给我的长篇小说《沈小菊》时,我首先对她的自我简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玉兰,笔名阿紫,1966年生,江苏兴化人,江山文学网江南烟雨社团名誉社长。自幼喜欢文学,高考落榜后,做过农民工,玩过大船,卖过服装,年已五十,一事无成。唯有对文字,一往情深。”就是这样一位年过五十的乡间女子,正如有人在给她写的序中所说:“王玉兰的写作属于偶然兴起,但很快便能进入状态,赢得意外成功,却是有理可循的。她自小喜欢文学,作文写得很好,高中念的也是文科,具备着写作的‘先天’条件;高考落榜后,她做过农民工,搞过运输,卖过服装,开过快餐店,二三十年的生活磨练让她积累了丰厚的人生积淀和生命感悟。”的确,人到中年的她接触写作,写作便成了她的一个精神出口,她也藉此获得了崭新的人生定位与别样的人生表达。

如今这本散发着新书芬芳的短篇小说集《大沪庄》又呈现在我面前,王玉兰正用她的勤奋和努力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名声。

翻开《大沪庄》,作者像一个说书人一样很快吸引了我。正如她的老师著名评论家姜广平先生所说的那样:“王玉兰的成功,再一次说明了现实主义的伟大。她以极简主义的叙事策略,却写出了一个汁液饱满、青枝绿叶的故事。”严格意思上来讲,王玉兰的这本短篇小说集其实就是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水乡大地——“大沪庄”上的一个个或喜或悲的故事,是家长里短式的,但这家长里短的叙述中有大爱、有温暖更有情怀。《寻常人家》里,一对夫妻在庸常的生活中彼此有了些误会,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后来在医院的一次检查后,他们重归于好,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在小说的结尾:“他拉着她的手,发现她手心里都是汗。她看看他的脸,发现他眼里仍是她熟悉的爱意。以后的日子,她好了,他也好了,幸福又回到了他们身边。”小说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只是生活的一点浪花,但就是这小小的浪花,让我们感到平常生活的温馨与甜蜜。这种普通生活的温情同样氤氲在《我的孩子我的宝》《福嗲嗲》《我爱你一生一世》等小说中。小说的技法有千千万,讲故事也是其中的一种,也许有人会瞧不起故事,但一个连故事讲不好的人又如何去写小说呢,难道只是一味的靠玩弄文字游戏、耍花腔炫技来博得眼球,事实证明,技巧也是建立在故事之上的,何况要讲好故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现在我们的文艺提倡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王玉兰的小说就是中国故事的一个缩影。小说中她唠家常式的文字风格,细节描写的细腻、朴实,故事真实得就好像是昨天才经历的事,甚至让人猜疑会不会就是她自己的生活再现,这正是文学的一种境界,也许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文学表现。

如果仔细研读《大沪庄》,你会发现,这本集子为我们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写人的占了集子的大部分。这从小说的题目可见一斑。《大篮子》《杨水花》《冯小芳》《桂香和冬梅》《好客的王二》《小玉和四九》《二先生》《张自强》《福嗲嗲》等,如此众多的人物出现在作者的笔下,显然不是偶然。传统文学的滋养在王玉兰的身上有所体现,好的小说都是因为成功塑造了独特而饱满的人物,王玉兰在《大沪庄》里为水乡的人物画廊奉献了一个个精彩纷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不能不说是她对水乡文学的一种贡献,她是以自己的小说恰到好处地实践了“文学乃人学”这一经典的名言。在《大篮子》里,作者这样写到:“大篮子从小能吃苦,家里的活,地里的活,什么都拿得起放得下。她嗓门大,身板壮……大篮子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生性泼辣,家里家外,说话做事都是响当当的。但她从来不欺软怕硬,又肯帮助别人,在大沪庄,大篮子的口碑很好。大篮子看着二狗子整天失魂落魄的样子,嘴上说不管他,心里还是舍不得的,除了带好侄子,还特地抽空去了一趟杨水花娘家。”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本性善良却性格泼辣,爱打抱不平又能总让结局圆满,其叙述语言朴实通俗,情节设置跌宕有致,刻划人物生动准确,充满了田野真趣和现实主义精神,大篮子这个人物一下子立了起来,令人忍俊不禁又过目不忘。

王玉兰的写作本来是为了消除生活中的孤独,正如她向别人介绍走上写作之路的缘由时所说的那样:“我女儿出嫁了,丈夫是个大忙人,我从镇上超市下班回家常常是一个人呆着,感到很孤独,闲暇时间,心里又记起少年的梦想,一个水乡女子的文学梦。于是在电脑上尝试写些生活中的故事,权当消磨时间,哪知发出去后竟受到读者追捧,于是一发不可收,文章越写越多。”

王玉兰的文字非常朴实,就像她从不化妆的脸庞,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带给你扑面而来的白玉兰般的清新与芬芳。

生活于乡间的王玉兰没有被琐碎而庸常的生活磨灭激情和理想,“生在水乡,长在水乡。祖辈、父辈的故事,自己这一辈人的经历,让我常常想拿起笔写点什么。”每个写作者都是对生活有话要说的人,未了的情,未实现的梦,都可能是写作的理由。王玉兰生活在乡间,可以说是在生活的底层,这在她的这本集子中得到了明显的验证,她笔下的人物都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被王玉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其实就是他们的代言人,这也凸显了作者的生命意识、家园意识。王玉兰的小说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在鸡毛蒜皮的琐碎中透出生活的芬芳,是这个时代一种独特的乡土书写,让我们在一种长期的审美疲劳中,突然看到了一种久违的别样风景!

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