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思君十二时
■/杏 仁
很多诗家都十分钟爱“一日思君十二时”这个句子,还用它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七律诗,如:“一日思君十二时,几年甘苦有谁知”“悠悠万事烟云散,一日思君十二时”等等。清代达斡尔族藏书家敖庆善还用来作藏书印,我这方印就是临摹的他的。不过我感觉,工稳,细腻,似乎更胜一筹。
思是七情之一,《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倾诉思念之情,“寤寐思服”,意思就是无论醒着、睡着都在思念,“一日思君十二时”,其实是日夜思念的现代升级版。
思虑过度易致情志病。小说《白鹿原》写到白赵氏“得知孙女白灵的祸事后,身体骤然垮了,哭泣不止,直到声嘶力竭。整日价不吃一口饭……躺在炕上闭着眼睛喘气。”医生冷先生认为无药可救,及早准备后事吧。白嘉轩明白母亲是思念孙女积郁或疾的,于是便编造出一套假话对母亲说:灵灵好好的。一句假话救下母亲一条命。冷先生恍然大悟:“人有时候还得受哄!”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心病要用心来医。心理疗法虽不是药,而胜似药,《医方考》谓之“是无形之药也”,运用得当,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调理情志病,除了用“哄”的办法“移情”,还可以“以情胜情”,那就是:“悲胜恐,喜胜悲,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四川医林人物》载:清代有位姓王的书生,思虑过度而得了一种怪病,成天宅在黑房子里,不能接近灯光,更不敢见阳光,诸医束手。名医李建昂来诊,并不开处方,却索取王生写的文章,故意高声错读。王生大怒:“谁在那儿瞎读?不懂断句,糟蹋我的文章?”由于郁闷得以宣泄,病情竟霍然而愈。
需要进一步解释一下的是,什么叫十二时呢?与十二辰有何区别?
《黄帝内经》多处提到“十二辰”“十二时”等,从现代生物学节律角度来看,类似“生物钟”理论。
“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分一昼夜,每辰固定约合今之二小时。十二经流注时序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每日的十二辰与人体的十二经息息相关,气血在十二经脉流注不休,一个辰走一经,昼夜不停,如环无端。这一理论在临床中应用颇多,如诊治失眠:子时失眠,此时段为胆经当令之时,此时入睡困难,即为阳不入阴,柴胡加桂枝龙骨牡蛎汤是主方。丑时失眠,此为肝经所主之时,肝阳虚阴寒内盛、相火内郁而扰动心神,或因厥阴疏泄不利,气机失调,以致寒热格拒,升降失常而为病,应寒热并用,调和气血,方用乌梅丸。张仲景提出的“六经欲解时”为我们揭示了时间医学的奥秘: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十二时”是指: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每时时间或长或短。如:日出、日中、日入、鸡鸣等,只在短短瞬间;而夜半、日昳、黄昏、人定等,相对时间较长。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三卷记载了一种奇异的“十二时虫”:“一日随十二时变色”,十分有趣,后人考证当为变色树蜥(盐蛇)。此外,佛家有“六时吉祥”的说法,如《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昼夜六时,实际上是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昼三时的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的初夜、中夜、后夜。
“一日思君十二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思念,可见用情之切,之深。“君”这一思念的对象,可以是佳人,也可以是友人,或志向、信仰、事业、学问、梦幻、理想。既然让人魂牵梦萦,就一定有它的理由。正因为其不确指,才更加让人反复吟咏,寻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