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双相疗法在耳鼻喉的应用
■/程康明 夏永国 程 雯
案一、额窦炎,辛凉宣泄,发散火郁,麻杏石甘汤主之
额窦炎的临床特点是:起病急骤,前额剧痛,其势如啄,甚于辰午之间。鼻镜检查则见鼻粘膜红艳肿胀,中道前上方有粘脓性分泌物,无腥臭,患者眼眶内上方有明显压痛,同时伴见面红,目赤,口干等症状。
陈某某,男,46岁,本院职工,2011年7月21日诊。患者前一晚饮酒过多,酒后贪凉,今晨突然头痛,位在前额,泛泛欲吐,伴鼻塞流涕,微恶风身热口干。
检查:T37.5C,面红,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道有粘脓,两侧额窦区明显压痛,CT示两侧上颌窦、额窦密度均匀增高,舌苔薄白,脉浮微数,症属风邪上扰,二阳火郁。取麻杏石甘汤合苍耳子散出入:
麻黄6克、石膏30克、杏仁10克、甘草4克、防风7克、白芷4克、薄荷7克、川芎10克、僵蚕10克、辛荑10克、苍耳子10克。
同时配合外治:1%呋麻液滴鼻。
上方服用一剂,即感头痛好转。连服三剂,诸症悉平。
风邪上受,太阳、阳明郁火勃发于内是额窦炎初起的常见病理特征,因额窦位居诸窦之上,得清阳之气,窦口向下而利于引流,故较少罹患。因太阳之脉起于鼻旁内眦,上额交会于颠,阳明之脉起于鼻旁,交会于鼻根。故凡风邪上扰,多引动太阳、阳明火郁勃发于内,风火相搏,窦口闭塞而形成负压,治当辛凉宣泄,发散火郁,临床上常取麻杏石甘汤主之。
本方立意“宣散”二字,方以麻黄为君,辛温宣肺,石膏辛寒,清泄肺胃郁热为臣。一则制约麻黄性温,宣肺而不助热,二则清泄肺胃郁热从外而散。两者寒热相制为用,杏仁苦降肺气,既助石膏质重而降,又与麻黄一宣一降,相辅相成。白芷、薄荷、防风、升麻轻清清散,上行头面,助石膏散二阳火郁,苍耳子、木笔花清利头目,散风通窍;川芎、僵蚕行气活血,散结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安胃和中。全方辛凉宣泄,发散火郁,通窍散结,以到达到消水肿,减压止痛的目的。
案二、干燥性鼻炎、益胃生津,降逆下气,麦门冬汤加减
干燥性鼻炎,临床并不少见,尤以小儿为多,患者常诉鼻塞、无涕,鼻腔似有异物滞留,时时用力揉鼻或作皱鼻动作,并发出吭吭之声。鼻镜检查则见鼻粘膜干燥暗红,各鼻道清晰或空圹,予收敛剂滴鼻则症状加重,同时伴见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诸症。对此,笔者常取麦门冬汤加减,外以复方薄荷油滴鼻而获满意效果。基本方:麦门冬15克、半夏6克、甘草4克、大枣7枚、谷麦芽各15克、太子参15克、玉竹12克、花粉10克、石斛10克、五味子4克。
麦门冬汤为《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治疗肺萎的主方,方中重用麦门冬甘寒清润,滋养肺胃津液以清虚热,配太子参、谷麦芽,甘草、大枣益气健脾,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则肺得以养。法夏有降逆下气的作用,与麦冬相伍,使其補而不滞,滋而不腻,药仅六味,润降得宜,养胃阴而润肺燥,亦补土生金,虚则補母之法也。
王某某,男8岁,2016年4月12日初诊。
家长代诉患儿鼻塞并时时皱鼻,发出吭吭之声两月。曾多次使用曲安奈德、呋麻液等喷、滴鼻腔及口服鼻渊舒等药物,均未见效。鼻镜检查见鼻膜干燥,各鼻道清晰无分泌物。舌红苔少,口唇干燥。询得患儿近半年饮食不思,喜冷饮,此乃脾胃失调,虚火上升,津液无以上承,治当益胃生津,降逆下气。
麦门冬、太子参、白术、玉竹、谷麦芽各10克,半夏、陈皮各6克,大枣7枚,甘草3克,七剂。
上味煎取头、二、三汁合并约500毫升,分早中晚三次加蜂蜜一匙服下。外用复方薄荷油滴鼻,每日二次。
4月20日复诊,诉患儿鼻塞、皱鼻及吭吭之声均明显改善,拟原方续服七剂,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