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俄见闻
□徐廷华
已是江南四月桃红柳绿时节,和妻子随旅游团赴俄罗斯小游几日,而莫斯科此时仍然是春寒料峭。导游说,前几天刚下过一场暴雪,积雪盈尺。站在宾馆举目远眺,随处还可见到没有消融完的积雪,但路上很干净,不见污秽积水,很像南京今冬雪后的景象。
在俄几日,跑了莫斯科、圣彼得堡两个城市。走进冬宫,漫步红场,瞻仰新圣女公墓、伫立涅瓦河河畔,看着那曾经在电视、画报上见过的异国风情,听着那曾经熟悉、为之动情的俄苏歌曲,心中激情满满。
在俄罗斯,无论商场、饭店,门面都很小,一点不起眼。别的不说,就拿莫斯科国立百货商场做例子,若不是导游带路,根本想象不出红场东侧的那座楼竟是莫斯科国立百货商场。它的外围是极具欧洲古典风格的三层楼高的建筑组成,米黄色的墙,雪白的窗扇。不见洁净的立体玻璃幕墙,没有色彩多姿的广告,更无摆设在橱窗内的样品展出,简朴干净,而一旦进入里面,顿觉豁然开朗,别有一番洞天。与其说它是商店,不如说它更像宫殿。在这一千多间商店里,既有俄罗斯特色的瓷器、工艺品、服装、百货等精品,又荟萃了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这座经历一百多年沧桑的商场和它旁边色彩瑰丽的教堂和谐地组成红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饭店也是如此,一般都“其貌不扬”,小小的门,小小的店招,不粉饰、不张扬、不显摆。到达莫斯科第一顿午饭吃的是俄餐,跟着导游走,以为是进了一家居民住宅。当跨进门,里面却富丽堂皇,上下两层楼,楼廊萦绕,包间林立,宴会大厅全然可以承办几十桌的婚庆喜宴。中国人在俄开的饭店也入乡随俗,貌不惊人,外朴内秀,廊柱上雕有中国龙的图腾,四周挂着中国名人的字画条幅,中国风迎面扑来,倍感亲切。
在莫斯科地铁站,我看到另一番情景。这是1935年全俄通车的第一条地铁,地铁的滚梯很长,上下两股通道,乘客无论上下,都不需要招呼,一律很自觉地站在右侧扶手旁,留出的一半长长的空间,好像是年轻人的专用道,他们嫌自动滚梯上下太慢,自己腿脚又灵便,精气十足,就在左侧快速上下,只听见“踏踏踏”的脚步声闪过时,个头高挑的倩男妙女早以下了十几级台阶,秩序井然得很。
莫斯科地面上看不到什么人,只见一辆接一辆的轿车疾驰而过。俄国人开车很快,行人都会很自觉地在斑马线上过街,不会闯红灯。而地铁里全是人流,个个脚步匆匆。地铁的车速也快,发车密度高,一般二三分钟就会来一列车,高峰时甚至仅间隔二三十秒。更奇的是地铁内部装修得也像宫殿一样,大理石铺满了车站的大厅,仿佛成了一座艺术博物馆。各个出口没有小卖部,没一丁点商业气,看到的是走廊两旁,雕有地铁建设者的一尊尊大理石艺术雕像,姿态各异,这是从骨子里透出的一种纪念,一种崇敬,感叹俄罗斯人创意的本领。
新圣女公墓是各国游客最爱去的地方,有近二万六千名曾经对俄罗斯历史发展起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名人长眠于此。这是俄罗斯民族历代的精英和骄傲,似有一种魔力,引着一代代人前来瞻仰。导游介绍说,为了让墓主的灵魂与墓碑的艺术完美结合,设计每个墓主的雕像时,均请当时全俄三个著名鼎级雕塑设计家设计,在征求墓主亲人的意见后,从三套方案中选出其中最佳的一套。出于对文学艺术的偏爱,我摄下了著名作家诗人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果戈理、契诃夫、法捷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蹈家乌兰诺娃等近百张塑像,他们像一盏盏烛光,点燃着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理想的火种。
还有一种无名的,那是在红场西北侧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看到的无名烈士墓,这是为纪念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军人而建立的。墓碑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从1967年建成起一直在燃烧,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在烈士墓西侧还排列着12座长方体花岗岩标志物,逐一镌刻着卫国战争中12座英雄城市。
我看到无名烈士墓花岗岩平台上刻着一句俄文,问导游,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是的,我从赴俄领略的零星见闻中,看到的是这个民族一种信仰之美和一波文化阔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