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布鲁克林的星光

2018-06-01 09:07:13 兴化日报(数字报)

□潘  健

今晚作业多,看上去你有些烦躁。来来来,给你讲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她叫弗兰西,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贫穷的移民家庭。经济大萧条,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生活贫寒,父亲不能挣钱养家,母亲打零工,自己和弟弟捡垃圾。一家人靠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

生活一贫如洗,唯有书籍让她忘却身边世界。她热爱阅读,那个小小的图书馆是美好的天堂。星期六下午,她会拿着借来的书,在布鲁克林,坐到太平梯口,藏在浓浓树荫里,看着书,做着白日梦。

“就这样,她拿着一本书,守着一碗零食,独自一人在家,看着树影摇曳,任下午时光溜走,这是一个小女孩所能达到的化境。她就这样看着书,与世界和谐共处着,心里头快乐着。”

这种单纯的快乐,让人热泪盈眶。

阅读,就是自我教育,由此扎根的信念是知识改变命运,它让人有尊严地生活。弗兰西不愿像街头那些小孩子浑浑噩噩地活着。她是一个主动学习者,中学毕业后自修大学课程,还学习缝纫与舞蹈。丰富的阅读,世间的炎凉让她内心敏感,还喜欢上了写作。

因为写作,困厄的生活披上了一层玫瑰色的梦幻。她超越了狭隘逼仄的现实,驶向丰富的精神原野。一个孩子,选择了阅读,选择了写作,就会诞生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自己。中学时,她不顾老师的反对,焚烧掉那些华而不实的花哨作文,她的写作获得了新生,面前的世界顿时广阔起来。

但生活始终如同一条泥泞的道路。当时的社会对待弗兰西这样的孩子,总有异样的眼光。歧视、讽刺,甚至羞辱,无处不在,书中另一个女孩乔安娜不幸遭遇令人叹息。生处底层的人一旦脱离了贫困的处境,有时反而会羞辱以前和自己一样的人。小说中那位护士,出身也很贫寒,却附和势利眼的医生,辱骂穷人孩子。

同情与理解是稀缺的。弗兰西学会了接受,更学会了默然反抗命运。她坚强地应对那些冷漠的医生,着实令人刮目相看。人可以受穷、受困,但不可无人格,无骨气。后来她的处境改善后,不忘回到糖果店,给某个幸运的穷孩子一次摸中大奖的机会。译者说,人与人的差别,大抵就在这里。

弗兰西的家人给她以各种各样的影响,超越了当下的贫困——

爸爸无正规工作,是个酒鬼,不能养家糊口。但是,在弗兰西眼中,他却是最好的爸爸——每晚都吹着口哨回家,在她有困难时总会出现在身边,甚至冒着欺骗学校的危险让弗兰西上了心仪的学校。面对生活的艰难,他有时脆弱得哭泣,但他善良,不会嘲弄别人。

书中展现出爸爸非凡的想象力,特别是“悲壮”地出海,那么浪漫,那么出人意料。他过早地离开,成为孩子们心中永不磨灭的想念。

弗兰西与爸爸最亲,但是最懂她的是妈妈。妈妈是坚强的女人,独自撑起一个家,对弗兰西影响巨大。这位女人,在丈夫过世后,不接受别人的好意,不受嗟来之食,不抱怨生活,有尊严地活着。

弗兰西不喜欢喝黑咖啡,最后总是把咖啡倒掉,姨妈都觉得很浪费,但是凯蒂很尊重弗兰西,并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偶尔也有东西可以浪费,也是很好的。她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评判孩子。身在贫困之中,心灵却相对自由。在成长路上,她始终是弗兰西的坚强后盾。

妈妈听见弗兰西的“爱情”遭遇后,内心的独白击中所有父母的心。是的,孩子在身边小的时候,谁想伤害他们,你会跟别人拼命,尽全力保护。可是终归有一天,他们会走出去,会有不幸遭遇,你拼了一生要阻挡他们去遭遇的痛苦,会自己找上门。当弗兰西向她咨询人生中第一个关口时,她口中的“两种真相”作答也令人动容,这是一位勇敢的母亲,更是一位诚实的母亲,始终不作任何道德评判,而是提出几种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决定。

我特别喜欢不识字的外祖母玛丽,她是个智慧的女人。她让女儿给弗兰西读莎士比亚,读《圣经》——“孩子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无价的。孩子拥有一个隐秘的世界,里头住着从来不存在的东西。她得相信,这很重要。她先得相信这些不属于人世的东西。这样一来,等世道艰难了,孩子就可以回去,住到想象里头……”

书中还有些人物个性鲜明,值得细品,无法从一个维度来评判,比如艾薇姨妈。这就是阅读小说的乐趣。你或许会代入思考,如果我是弗兰西,不愿沉沦下去,如何飞越这肮脏的泥泞,在黑夜里自由地歌唱?

布鲁克林有棵树,树倒下去,重新生根生长,又蓬蓬勃勃地向着天空生长起来。孩子也一样,每一天都朝着未来奔去,一天天地长大。有些东西是无法停止生长的,比如希望,比如勇气,比如生存的信念。

在新年的夜晚,妈妈说,为希望干杯。他们爬上屋顶,布鲁克林的夜空布满星光——

“夜色醉人,空气清凉。没有风,空气寒冷而安静。闪烁的星星低垂在天幕下。满天的繁星,将夜空衬托成钴蓝色。没有月亮,可是星星比月亮还要亮。”

哦,这本《布鲁克林有棵树》后来被拍成电影,有时间找来看一看吧。

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