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晚茶是一声幸福的叹息

2018-06-08 09:15:04 兴化日报(数字报)

舌尖上的兴化之兴化晚茶

晚茶是一声幸福的叹息

□本报记者 张娈鸾

日落竿头,牛歌唱晚,乡野祥和而温馨。劳动者们放下锄头、直起腰板,打开家人放在田头的竹筐,捧起装满茶水的搪瓷缸,咕嘟咕嘟灌下去,又咬几口家人亲手烙的米饼,焦香中透着米粉的甜味,融进茶水的香气里,这种幸福的滋味能穿透记忆的栅栏,经久不散。水乡人称之为“晚茶”的味道。

如今,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晚茶”已经成为水乡人最为平常、最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只不过水乡人很少说“喝晚茶”,而是说“吃晚茶”,可见其主体不是茶水,而是各种小吃,如油炸臭干、油墩子、锅贴、豆腐花、油饼、凉粉、红汤馄饨、金刚脐等。不仅仅为了充饥,更重要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一份轻松闲适的心态。

馄饨+豆腐花:解馋养胃两不误

在兴化,似乎每个学校周围都能找到一家馄饨铺,不需要多大的店面,也不需要精致的装修,甚至在绿树下摆一张方桌即可。感受傍晚的阳光温暖着后背,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迤迤然就着一勺馄饨、一口清汤,坐拥一片蓝天。

在王家塘开馄饨铺的是一对夫妻,阿姨擦了擦手坐下来,左手熟练地拈起一张薄薄的馄饨皮,右手拿起筷子,沿碗边轻轻一刮,指甲大的绞肉丁成功地落入馄饨皮中间,左手轻轻一捏,一个馄饨就包好了。下了锅的馄饨在热水中不停地翻腾,颗颗肉馅鼓胀,面皮的折痕一道道皱起,煮熟后拿起一把漏勺下锅一抄,馄饨就被装入碗中。

用小汤勺舀起一只馄饨,外皮被煮得晶莹剔透,入口即化;猪肉馅露出淡淡的粉红色,味道清香鲜嫩。喝上一小勺汤,红红的酱油与猪油完美融合,加上蒜花的香味四溢,咂一咂嘴,真是回味无穷。

说起豆腐花,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府前街的老吴家,20多年来,这一口美味不知陪伴了多少人成长。如今食客虽然在不断变化,可老吴家豆腐花清新爽滑的口感却一直没变。

只要不是恶劣的天气,老吴都会在府前街摆摊。一台自制的木桌子上面放着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油、盐、酱、醋、味精不用说,还有两口冒着热气的大锅,桌子下方摆着两只塑料桶,里面就是提前准备好的嫩豆腐。

每当有食客来,老吴会用一个大勺子,将嫩豆腐分成一片一片,送入锅中温着,再拿出一只大瓷碗,一一添上各种小料。看着棕色的酱油、白色的虾皮、黄色的榨菜、绿色的香菜在白白嫩嫩的豆腐之间慢慢散开,一碗豆腐花顿时变成了一道风景。

许多地方的豆腐花讲究的是浓酱,可兴化的豆腐花吃的是豆腐本身的甜香,如果有人觉得不够味,加上一勺红彤彤的胡椒酱即可。用汤匙一搅拌,碗里成了红白青混搭,盛起一勺一边吹着气,一边迫不及待地送进嘴里,口感嫩滑鲜香。几汤匙后,碗便见底了。

油炸臭干+凉粉:感受冰火两重天

随着天气渐暖,兴化的马路市场又开始热闹起来,经常在大街小巷,突然被一阵“臭臭香香”的味道所吸引,仔细一闻,记忆中关于油炸臭干的馋虫瞬间被叫醒。循着香味,一路寻找,终于在巷口发现了一个油炸摊,被烟熏得面目全非的炭炉上架着一口大铁锅,摊主将剪成三角形的臭豆腐干一把倒入锅中,顿时油花溅起,豆腐干也跟着欢快地跳动起来,几下子翻滚,就变成了金灿灿的胖娃娃,香味不胫而走,唾液也开始不由自主地分泌了。

这时,不少顾客都会拿着小锅小盆来买,你两元我三块的,都围了上来。而调皮的孩子早已迫不及待地拎起一块,扔进嘴里,即使烫得嘴巴直嘬,也不忍丢口。刚炸好的臭干外皮焦脆,咬一口,内心软嫩,如果能吃辣的话可以再舀一匙子蒜泥胡椒酱、抓一把香菜撒在上面,滋味就更丰富了,让味蕾兴奋不已,欲罢不能。

吃完油腻辛辣的重口味,就想吃一点清凉的食物降降火气,所以几乎每个油炸摊旁边都会有一个凉粉摊。摊位上除了摆放着各种小菜与调料外,一块用白布盖着的圆柱体很吸引人的注意。揭开后,一大块晶莹剔透的凉粉露了出来,看着便已让人透心凉。

许多地方喜欢将凉粉切成片状或条状,可兴化的凉粉通常是刨成丝。只见摊主从清水中取出自己的秘密武器——刨子,轻盈地从凉粉上擦过,凉粉就刨了一碗,粗细均匀。由于凉粉本身只有清香,这就需要酱汁的点缀。蒜水、醋和卤汤是凉粉的灵魂,一定少不了,如果再加上一勺红辣椒酱,酸辣的香味顿时钻进鼻子,让人食欲大开。

吃凉粉,搅拌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翻上来,压下去,汤汁包裹住凉粉才算完。拌好的凉粉沾上了酱汁和辣椒,颜色格外诱人,迫不及待来一口,细软的凉粉吸收了汤汁的美味,入口即化,时不时还有榨菜丁在口中“跳跃”,脆嫩鲜香的口感瞬间溢出,清清爽爽丝毫没有油腻之感。

金刚脐+桃酥:古老芬芳最迷人

在儒学街苏果超市背面,有一爿小小的食品店,玻璃橱柜中堆放着色香味俱全的糕点,简单的红色招牌上写有“易大陞茶食店”字样,看似不起眼,但其茶食制作手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不知向水乡父老乡亲奉献了多少茶食。

清朝中期至上世纪50年代,兴化城拥有像大华、九如斋、极陞号、稻香村、龙凤阁、状元斋、天星阁、松龄阁等大小茶食店49家,其中有一家为易姓姑苏人所开的易大陞茶食店,原址在西城外大街。由于该店所制作的花样茶食品种繁多,并将扬帮和苏式糕点精髓与兴化人的口味结合起来,金刚脐和桃酥就是其中两种深受水乡人,特别是对茶食有着深厚情怀的老人们的喜爱。

傍晚是小店最忙的时候,只见面点师傅将白白胖胖的面团均匀分开,放在手心稍稍转动捏成“窝”状,然后用刀迅速在小面团上轻轻划了几刀,面团就开了花,像老虎爪子一样,所以有些地方还为金刚脐取了昵称——“老虎爪”。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烤箱取代了碳烤炉,烤出的金刚脐颜色更均匀。六角铮铮的卖相抵不过阵阵来袭的面香,掰下一小块,松软得超乎想象,咬上去,微微发甜,不腻,老面的劲道全化开来了。

桃酥名字的由来跟桃没有关系,而是和“陶”有关。相传在景德镇陶瓷盛行的唐元时期,景德镇周边县市乐平、贵溪、鹰潭等地农民纷纷前往做陶工,由于当时工作繁忙,当时有一位农民将自家带来的面粉搅拌后直接放在窑炉表面烘培,由于其常年咳嗽,平日常有食桃仁止咳的习惯,故在烘培时候会加入桃仁碎末。其他瓷工见此法做的干粮便于日常保存和长途运送瓷器时候食用,便纷纷仿效。因当时是陶工烘培出来的酥饼故名“陶酥”,由于后面经世人口传谐音成了“桃酥”。

刚烤出来的桃酥油香扑鼻,不仅勾出了肚子里的馋虫,更让儿时的回忆翻涌,心生暖意。过去,茶食几乎是每家必备,当饥肠辘辘的孩子放学回到家后,家长们都会打开密封的罐子,拿出一片桃酥,用纸包着,递给孩子。咬上一口,酥酥脆脆,香香甜甜。老人们则会冲一碗奶粉或者豆浆,扔进几片桃酥,泡得软软的,几口就全喝光了。如今,虽然茶食店越来越少,在晚茶时分吃茶食的人也逐渐减少,可儿时的这段美好回忆不会褪减,那种酥酥的、脆脆的感觉,印满了大家对幸福的无限憧憬。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