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世界是什么模样

2018-06-15 08:35:04 兴化日报(数字报)

□潘  健

孩子,你有没有想过,世界是什么模样?

近期,我读完了英国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给莉莉的信》,很受启发。身为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作者在这本书里,运用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从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向17岁的孙女莉莉阐述了世界的本源、人类的处境以及自身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关系。

时代飞速发展,成人世界更是扑朔迷离。阅读此书,你比较容易进入一个看似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思考复杂的人生问题。这本书的意义,正如序中所言:它将向你解释家庭、社会、爱情、友谊的奥秘,它将向你介绍什么是权力和暴力、宗教和巫术、经济和现代通信、身体和头脑,等等。

以第一束信为例,作者让莉莉思考“你是谁?”从性别、种族、国籍等方面给莉莉以定义——但又不止于此。作者在罗列种种身份后指出:“你是一位世界公民,你与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共享你的人生开端。”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乃是多种文化相互交融长期形成的,要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知道这个世界的过去与未来,才不会将自己局限于一个又一个概念化的语词之中。认识自己是谁,就会与周围的一些陈规保持距离,并意识到人类虚构生活的方式。人,是文化的存在,要相信并确立个人的价值,相信自己能解读与改变世界。

一开始,作者就让莉莉从一个大的层面来思考自我价值,并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帮助莉莉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这样的启发,是多么重要与及时。

我特别喜欢信中关于“友谊”的论断——

友谊的精粹是平等。友谊绝不可以变成不平等的权力和馈赠,因为不平等是庇护关系的本质。一旦如此,友谊便遭摧毁。此外,相互喜欢、怀有共同兴趣、能分享感情和思想,也是友谊的根本。

与朋友交流的最妙形式往往是沉默。友谊不在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不说什么。“信息”无需以话语传递时,便有真正的友谊显身。友谊所追求的,是达意于“字里行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友谊,里面包含着平等、趣味、体验等若干积极的因素。它需要坦诚相待,需要惺惺相惜,需要分享与建设。真正的朋友,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作者觉得朋友之间最妙的交流方式是沉默。

之后的章节,艾伦教授谈“暴力与恐惧”“信仰与知识”“权力与秩序”“自我与他人”,等等。他并不揭示“道理”,而是从历史与人性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场景,留下一串串思考。他阐述事实,从新颖的视角详细分析其变迁与更迭,在宏大的背景下描述人们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我甚至从他的话语中读出了悲观:

悲观之一:人类注定是暴力的动物,无异于地球上的一切物种。我们通过暴力获取食物,靠暴力获得保险和安全。暴力抓住了人心的恐惧,而恐惧感会异化人,使人成为狂徒。国家将暴力垄断,针对别国成为“战争”,而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增大了走向中央集权国家的可能性,将自由平等的内核毁于一旦。

这恐怕是最大的灾难。人们有时候眼睁睁地看着暴力的蔓延,无能为力。——“我们一不留神就会陷入一个无尽而有害的恐惧怪圈。”

悲观之二:教育并不能发展真正的人,知识会枯竭。我们一般以为,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打开眼界,进行自主思索。但这里,作者并没有夸大教育的作用,他反而对教育提出了质疑。教育是钳制思想的工具,它并没有鼓励独创性、怀疑精神和不同见解。人们都匍匐在书本的权威之下,靠死记硬背,而非真正的理解。

悲观之三:官僚制度的弊端。作者先讲民主政体并不完美,容易导致“大多数的暴政”。人们在社团组织中才能获得自由,并渐渐发展为开放的社会。社会的运转需要官僚制度,它是文明的一个得力工具,但它的机构越来越臃肿,又倾向于权力的中央化,容易滋生腐败。规则太多,事情变得复杂,做成太难,人们只好违规。这样的结果导致个人丧失主观能动性,压抑了创造力,甚至变得玩世不恭,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当然,作者不是悲观主义者,相比过去的时代,现今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在阅读中,我时常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怎样,我是一个自由的人。

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事实上,你,亲爱的莉莉,是一个自由的灵魂。”

4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