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老城南的民间信仰

2018-06-15 08:35:04 兴化日报(数字报)

□陈  斌

传统农业社会,人们的科学知识十分贫乏,以为人生一世所行之事都要仰赖神明护佑,于是在民间产生千奇百怪的神灵崇拜,这些神灵依不同的职位司理不同的人间事务,各有分工,门类更是不胜枚举。兴化大南门外尤多这类由民间信仰而兴建的庙宇,它们的规模多不算大,但香火不绝,与当时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大南门外的“三官堂”由一个名叫周润的兴化人出资建造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老的“三官堂”址改建纪念“明威将军”成谐的“致身马革祠”(即“奋忠祠”),于是在明天启年间,于南闸桥西南,重建了一座新的三官堂;新“三官堂”外的东西向巷道,就叫作“三官堂巷”。三官堂的“三官”指的是道教神仙中的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元”——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主赐福、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主赦罪、下元水官洞阴大帝主解厄,三官分别以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诞辰,届时三官堂香火尤盛。兴化人奉祀“三官”主要是侧重对水的敬畏,因为那时的兴化十年九涝,百姓苦不堪言,为求减少水患,大家对水官的诉求尤为迫切。在离三官堂不远的老坝头税务所西侧,还有一座“金龙四大王庙”,祭祀水神谢绪,求他庇佑年年安澜。

供奉“天花娘娘”的“痘神祠”在南城外大街东侧的天花府巷内,“天花府”顾名思义,就是“天花娘娘”居住的府第。在清代,兴化已有“花科先生”采用人痘接种法和热浆种痘法为婴儿种痘,用以预防天花,但收费高昂且危险性甚大,在民间很难普及。因此,家有天花患儿的父母,纷纷去“天花府”跪求“天花娘娘”降福保佑,通过这一方式治愈的可能性自然不大。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稍显破败的“天花府”在一位不知名的僧人募化下得以重葺,那时的“天花府”已请进杨涧(明代兴化知县,清官,曾卖掉家中果园为百姓完纳赋税)的塑像,这是从毁于水灾的“杨公祠”内迁移而来的。

源自周代的“八蜡之祭”衍生出后世的“八蜡庙”,大南门外的八蜡庙主祀“蝗虫神”,俗称“蚂蚱庙”。蝗灾在古代十分盛行,常造成庄稼颗粒无收,恐惧无奈的百姓只有建庙祭祀。在八蜡庙的东殿里,供奉着驱蝗大神刘猛将军(元代刘承忠,曾驻守江淮,主持灭蝗,元亡自沉死)。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兴化知县刘德澍在南门花园垛鸿寄园专建了一座“刘猛将军庙”,后来兴化最早的电报局就诞生在那里。

清康熙年间,曾划分八蜡庙地皮兴建“都天庙”,都天庙假托祭祀都天大帝、唐代名将张巡,实际乃纪念兴化籍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张士诚虽然败亡于朱元璋,但在江浙人的心目中地位极高,已被神化为“张王大帝”,有烧“久思香(张士诚小名九四)”祭张王的习俗,但总以祭“地藏王”(取谐音)为掩饰。都天庙内设有戏楼,可供演戏娱神之用,过去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兴化城会举行盛大的“都天庙会”。每次都天庙会的起始点都在大南门都天庙,“张王”的銮驾在旗罗伞盖、香花美果的簇拥下绕城巡游,绵延数百米的表演队伍穿街走巷,笙箫管笛、判官作舞,举城为之欢动,但队伍绝不路过兴化籍明朝元老高榖、李春芳留下的遗迹前。都天庙附近还有一座祭祀火星菩萨的火星庙,火星庙设立“救火会”,相当于早期的消防组织。

过去的人相信“人死灵魂不灭”之说,大南门城门外西侧的城脚根,是当时兴化人祭祀无主孤魂的所在,叫作“野祭”。兴化人亡故后,家人会举行“烧七”的仪式,以人死后第六日为“头七”,此后每七天进行一次“烧七”,终结于“六七”。在旧时,“烧七”当天黄昏后,兴化土著要由孝子持灯笼到城隍庙“带回死者亡魂”,叫作“带七”。而客籍人家则是到大南门南闸桥西北方的“招远坊”进行“带七”,形成一种有别于土著的奇特风俗。

5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