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细节的珠子

2018-06-22 09:15:07 兴化日报(数字报)

细节的珠子

——观电影《钢琴课》有感

□陈荣香

《钢琴课》是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是新西兰女导演简·皮坎恩的作品,导演简·皮坎恩是世界上顶尖的女导演之一。该影片获得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则在第46届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

这是一部非常唯美的女性电影,用钢琴作道具,以爱为核心,去讲述一个柔弱的女子争取自由和幸福的故事。影片对女性的感触描写非常细腻圆润,心理刻画优美、含蓄,艺术效果达到极致。

女主人公艾达患有语言障碍,她在丈夫死后,带着幼女和一架钢琴远嫁新西兰商人斯图尔特,然而通过钢琴与邻居贝恩斯相识和相爱。影片中的艾达有着一张美丽苍白的脸,平静到乃至让人感觉不到温度,似一幅永远不能接近的肖像。

艾达其实曾经拥有过一段美丽的童话,他的丈夫是德国作曲家,她是歌剧演员,他们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读取彼此的心意。只是在一次大雨滂沱中,他们一起在山中唱歌,唱到忘情时,作曲家不幸被雷击身亡,后来艾达就再也不能讲话了。美丽的童话从此被击碎,忧伤的琴声成了她的寄托。

影片用一组组画面去表达艾达内心的丰富和细腻。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黑白两键的颜色都属于极色。白色,纯净、华丽、神圣,飘溢着不妥协的神韵;黑色,神秘、典雅、庄重,张扬着一种彻底的妖娆。艾达用钢琴叙写着心事,任何时候她都袭一身黑衣,黑裙、黑帽,还有脖颈上飘着的黑丝带。在海滩上,艾达把手伸进封琴的木箱里,摸索着键盘,很快地就弹出一串音符的场景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在木桌子上,艾达刻画出钢琴的黑白两键,模拟钢琴的琴键,用跳动的手指传送欢快的音乐,母女俩高兴地相拥在一起;在贝恩斯的帮助下,艾达再次来到海边,轻柔的钢琴曲缓缓流淌,艾达第一次绽放出笑容,她的孩子也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艾达到贝恩斯家去上课,一开始是排斥的,她用钢琴的琴盖狠狠地巧妙地夹了贝恩斯的手。可是当她在钢琴前坐下,就忘记了一切,没有了防范,没有忧伤,只有痴迷和陶醉。没有了钢琴,艾达只剩下空洞的肉体,只有钢琴才能使她在单调孤独的生活里获得慰藉和温暖。她的琴声惟有知音和爱的人才能领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艾达的眼睛时而坚定,时而婉转,时而深情。

艾达一出场,紧抿的嘴唇,坚决的眼神,冷艳得如雪地上盛开的雪莲。艾达从山上从高处目不转睛地眺望着她的被遗留在海滩上钢琴,孤零零的钢琴被海水不停地冲刷,主题音乐出现,让人无限的落寞,伴以艾达孤傲失神的眼睛,艾达的痛楚失望渲染得极为分明;婚礼拍摄结束,艾达不顾一切地快速来到窗边,窗外下着大雨,她微微仰着头,抿着的嘴唇和凝视的双眼,内心充满了焦虑。天边是乌云压顶,电闪雷鸣,而眼睛里全部是丢弃在海边的钢琴;当她来到海边,弹起钢琴,坚毅的眼睛微微眯上,嘴角也弯曲,女子的柔情充分展现;当恼羞成怒的斯图尔特举起斧头砍下艾达一只手指头时,她睁着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斯图尔特,任他撕扯嚎叫,不作挣扎。黑色的裙子在泥泞的污泥中飘起,如怒放的黑色花朵。此时的音乐节奏不断加快,提到了顶点突然戛然而止。鲜血溅满了一脸惊恐的幼小的女儿弗洛拉脸上,弗洛拉失声地尖叫。整个画面极为悲怆,而断指的艾达从泥泞污泥中默默地又重新站起来平静而轻蔑地看着斯图尔达,然后再次踉跄跌坐在泥水中,黑色的裙子如妖娆的花一点点无限地膨胀扩大。

贝恩斯用海边80亩地向斯图尔特交换得到了艾达的钢琴并得到了聆听艾达弹琴的权利。他明白艾达的执着和热爱,他用倾听和耐心温暖了艾达。优美的琴声要有懂得和珍惜她的人来赏析。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她的女儿远远地离开。在波涛翻腾的海面上,艾达用手语平静地要求贝恩斯将钢琴沉入海底,旧的钢琴没有用了。她将另一只脚伸入另一端的绳套随着钢琴坠入海中,她一脸的平静,慢慢地注视着这个蓝色的世界,寻求内心的从容和平静。随着旧的钢琴慢慢地沉入海底,艾达用脚蹬掉绳套,从海底渐渐探出水面。人生经过涅槃,旧的艾达死了,新的艾达重生。影片的最后,艾达带着贝恩斯为她做的金属手指摩挲着琴键,舒缓的音乐开启了新的乐章。

电影《钢琴课》是被公认的成功影片,在反复刷片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导演简·皮坎恩的深意和该电影展现出的艺术魅力,内心平静却感到无限苍凉。

6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