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打坝头

2018-06-29 09:10:49 兴化日报(数字报)

□张学诗

兴化,里下河平原的锅底洼。这里,每年的梅雨期,只要接连不断地下着三四天大雨,加上外围地区洪水涌进,就会暴雨成灾,一片汪洋。上世纪90年代之前,兴化没有成为“无坝市”的时候,这里的干部群众常常“打坝头”,抗洪排涝,保圩守庄稼。

“打坝头啊,快去打坝头!全庄的男女劳力,统统都去打坝头!”通常是在接连不断的暴雨之后,河水快要爬上了巷头、公社防汛指挥部下达了打坝头的命令后,各村的大喇叭里都会反复回响着这急促的指令。

如同防空警报,一时间,村里的男女劳力纷纷丢下手中的饭碗,带上自家装麦的蛇皮袋,扛着大锹、洋铲和担子,或开着挂桨船,或撑着水泥船,快速地前往河口。防汛排涝重于一切,只要能干活的,都会参加。

河口在三里外的圩堤处,是一个连接圩内和外河的通道。圩内,有十多个村子千把户人家,还有一万多亩的农田;外河,是一条宽阔的省级航道盐邵河。在这方圆十多公里的圩堤上,分布着若干个小河口。平时,这些小河口一直敞开着,供生产和生活的船只进出。而现在,大雨连连,河水暴涨,河口比平时扩大了一倍,外河湍急的水流如下山老虎咆哮着向圩内扑来。现在,必须立即用土封闭,打好坝头,以便阻挡外水的进入,同时方便圩内排水。

雨水中,条条水泥农船陆续而来。此时的大队书记如同战场上的指挥官,大声地发号施令:“一组的船在南岸挖泥,二组的船在北岸挖泥,袋子的土要装满,大家行动要快……”原本散乱的船只立即分成两支船队,一支在河南,一支在河北,挖土的挖土,装袋的装袋……不一会,满载泥土的船只又分别从河南和河北一条条地涌向河口。

浑黄的河水从宽大的河口向圩内奔涌,众多农船拥挤在河口中。船上,满身泥水的人们快速地将一袋袋泥土推进河水中,“嘭嗵、嘭嗵、嘭嗵”激起的浪花跃过人们的头顶。

河口宽,水位高,流水急,那一袋袋泥土被推进水中,如同一粒砂子落进了汪洋大海,顷刻就不见了踪影。打坝头的人们毫不气馁,一条条装满泥土的船只接连不断地涌来,一袋袋的泥土又被快速地推入水中……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一条20多米长的土坝终于露出了水面。众人还未停手,他们搬来树木,在土坝两侧打桩,用铁丝缠绕,以加固坝头。

各村负责的坝头都打好了,圩堤内所有的排涝站都开机排涝;从各村抽调的十多台长筒抽水机也并排架在圩堤上,轰轰轰地往圩外排水。

机器排动水,乡村干部的心悬得更高了。圩内的河水往外抽排,同时外河水位仍在上涨,时间一长,内外河水便会形成落差。落差越大,新打的坝头倒塌的危险就越高。坝头倒塌,这圩内的村庄和庄稼就会淹没在汪洋之中,后果不堪设想。为防止不测,坝头打好后,白天和夜晚,村干部会带人在坝头上值班,乡镇干部也会穿着雨衣,日夜在圩堤上巡逻,一点不敢松懈。

落差大,新打的土坝真有渗水溃堤的时候。这是打坝守坝最为惊险与紧张的时刻。守坝的人一边呼喊援兵,一边用备用的土袋加固,甚至还拉来附近的水泥农船,将船身侧翻在将要崩溃的河口处,以减轻外河水流的冲击,让土袋快速填满缺口。

雨过天晴,圩外,仍是洪水滔滔,浊浪滚滚。圩内,却是水秧清秀,村庄安宁,一片祥和。

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