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想想
□王慧骐
一
木心先生有一段文字说到粥: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顺着他这句话,我想说一点差不多的意思。
那天一早起来,想起姐姐以前裹的白粽子。又叫清水粽,里面啥也不放,只有粽叶的清香和糯米本身的味道。单纯,也正宗。解开粽叶,望着它一副白生生的模样,不知何故想到了敦厚这个词。敦厚,可能不光指脾气和性情,在世人的眼里,它或还指一种美德。但放眼望去,真正的敦厚之人又能寻出多少呢?
二
好多年前去大连,朋友多餐招待海鲜。吃之前,见他们都习以为常地啃几瓣生蒜头。知道是好东西,杀菌排毒,对身体有益。但那股辛辣,我等的舌头似乎总也消受不了。
南方人许多菜里也搁点蒜头,虽切碎了,但一般却不直接拿来吃,只是要它那点意思。去去腥,也提提鲜吧。
记得父亲晚年时,常买那种腌制的糖醋蒜头来吃。比起生蒜,辣劲已弱了许多,但冲鼻子的味道还有。不过这玩意开胃,稀饭可以多喝两碗。
这些年龙虾流行,吃法也弄出了不少花样,诸如十三香、蒜泥、清蒸、冰镇等。十三香适合重口味,相比之下,蒜泥要温和些。见小饭店的老板用打豆浆的机子将蒜头打成泥糊状,倒进煮沸的龙虾里,成功解决了南方人很少吃生蒜的问题。大盆龙虾啖完,那鲜美的汤汁则用来拌面,蒜泥也就一屑不剩地全入了肚子。
保健书上说,春夏之交多食蒜。好厨师还真抵半个医生哩。
三
去年春节前,省城的一家报纸做了个“年夜饭”的策划——全省13个设县区的市,每市选出一道代表性菜点,派记者去当地采写相关文章,版面做得很漂亮,满纸流溢民俗风情。蒙策划者高看,给我也派了个“穿插性”的活,让我就每道菜写一则百字点评,以点缀和活跃版面。十三个菜名发到了我手机上,要求当晚交卷。不免有些头大。其中一些菜点亲口尝过,自然有话可说;而有的只是听说而已,并无直接体验。好在也就百十个字,没吃过,可以想象嘛。
单说其中一道:泰州溱潼鱼圆。还真就无缘吃过,但此处每年搞得闹猛的会船已是如雷贯耳,于是便由此展延开来,写出了如下文字:“目睹你此刻惬意且倩巧的身形,我却想到了八百年前岳家军阻击金兵的猎猎军旗,还想到十里溱湖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威风凛凛,而那万顷碧波之下,分明有你不无欢悦的追逐和腾跳。”
十三道菜的评点第二天见报了,微信版也在朋友圈转了。好家伙,反馈竟有点“炸开锅”的味道。集中为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所选某菜肴,不具备该地代表性,比较公认的应当是另一种菜。二是认为某菜肴选得并无不当,但在这一区域,还轮不到它来坐“龙头椅”。比如鱼圆,泰州范围内名气较响的,朋友们列出了好几处。印象最深的,是兴化一哥们的留言,说全市选出五处鱼圆打擂台,胜出者恐是咱们沙沟大鱼圆。并向我介绍其特别的做法:剁成鱼泥后,还须入油锅煎炸,使鱼圆形成金黄表皮,不只喷香,口感也好,而内里仍然鲜嫩多汁,软滑爽口。这哥们特别强调,制作时不放任何调料。后来我上百度看了,说当年乾隆爷路过沙沟,就是这大鱼圆,一口气连吃八只,而后给出了八个字的评价:外皮似金,内肉如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鱼圆好像也是。不久前,我所居住的小区楼下,新开了一处专营农副产品的连锁店,供应方为句容一家农场。那日进店,售货员向我特别推荐当日送来的新鲜鱼圆,我试购一盒,回家尝了,味道果然不错。
由此可见,好鱼圆并非一定某地才有。说穿了,所谓好,也就是真材实料(当然不排除制作技艺上的高低),而倘是鱼肉里掺了其他的什么,哪怕你制作时再耍什么技巧,恐也蒙不过那一张张尝尽人间百味的吃货们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