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耙
□陈明干
上世纪80年代前,农田除草剂还没有普遍施用,除草还是采用人工薅草的方式。
很多杂草因水而生,因而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薅草也较为频繁。
秧苗还在秧池田里的时候,乡民就关注杂草了。秧池畈上,秧苗集中,杂草也集中。将秧池畈上的杂草及时清除,杂草就不会进入大田。特别是栽秧前的那几天,乡下女人一有空便往秧池田里跑,一发现莎蓢、稗子的苗头,便将它们揪出来。
在生产队,最烦人的,是秧苗栽到大田后的那一段时期。此时已到了三伏天,气温越高,水稻生长越快,杂草也越疯长。还未“封行”的稻田里,长出了很多的章舌草、水韭菜、莎蓢、三棱草和四叶菜,等等,可谓杂草丛生。水稻是生产队的主要作物,岂容杂草横行?于是,生产队常常组织男女劳力突击薅草。
薅草,有一种专门用于清除水稻田里杂草的农具——水耙。水耙的耙头似旧时老太太的绣花鞋,两头尖,中间宽。水耙有两层小木框,上层的连着一根长柄,下层的排列着一根根弯弯的铁钉。乡民湴在秧田里,手握水耙的长柄,在一行行秧棵里来回推动。水耙的耙头正好夹在秧行里,来回穿梭的耙头将秧行里的各种杂草拖出来、纠缠在水耙钉上。耙钉上缠满了草,取下,用脚埋在泥土里,再向前推动水耙。集中薅草的那段日子,一块块大田里,常常有十多个人就这么并排着向前移动,唰唰唰地来回推动着这种水耙……
稻田里的杂草生命力实在太强了。水耙“打”过没几天,杂草们又出现了。有的草是上次水耙打得不彻底,叶子拖掉了,根还在;有的杂草生长在秧棵的株距间,水耙拖不到它;还有的是刚生长出来的。这个时候,生产队会组织人员直接用手薅。
最难薅的草当数章舌草。此草叶呈椭圆形,小指头大小,青紫色,柔软润滑。一根根线条状的根茎一端扎在泥土里,一端连着浮在水面上的茂密的叶子。章舌草蓬勃旺盛,与秧苗争肥,倘若秧棵周围布满了章舌草,秧棵便明显瘦黄。薅草舌草,双手须在水中张开,抓住其茎,握紧后拔除。即便这样,还是不能一次性将此草清除。“章舌草不怕丑,前面薅了后面有”,一段时间后,章舌草又冒了出来,还要再来清除。需费力气的是薅莎蓢草和三棱草,这些杂草的根深埋在泥土里,需用手沿着草茎伸向泥土,将其根用力抠出来,否则,只拔除了上面的茎叶,过几天它的根又会生出新的茎叶来。最需细心分辨的,是稗子草。稗子草的长相、颜色、个头与水稻差不多,有的稗子草还与稻棵混杂而生,没有一定的眼力不会一下子识别出来……乡民对草舌草、莎蓢、三棱草和稗子草深恶痛绝,将它们薅到手之后,往往会扎成一团,弃之于田埂,希望它们在烈日下暴晒致死,永远不得复生。
猫腰埋头于浓密的秧行间,除了要时不时地清除腿上吸附的蚂蝗外,更烦人的,是要用薅草的泥水手频繁地擦汗。天气炎热,每个弯腰薅草的人都会被蒸得满脸通红,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滴落到秧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