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稗子
□陈明干
“稗,别名稗子、稗草。多生于沼泽地、沟边及水稻田中。繁殖力很强,每株稗草可分蘖10多枝到100多枝,每穗可结600~1000粒种子。稗草和水稻外形极为相似,它与水稻共同吸收稻田里养分,为水稻田最大恶性杂草。”百度里这么详细描述稗子草。
尽管前期已经用水耙拉过、用人工薅过,水稻田里的其他杂草越来越少,有的甚至绝迹。但这种稗子草,因其外形与水稻相似,乡民不能一时将其完全清除。随着稗子草越长越高,其外形面目也越来越被乡民所识破。因而,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乡民常常在水稻田里专薅稗子草。许是在较高的秧棵里有专门“捉拿”稗子草的意思,所以,乡民将这一农事称之为“提稗子”。
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强、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水稻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秧棵已经封行,绿叶摇曳,似碧波荡漾。此时,提稗子,刻不容缓。
早晨,路边的青草上还挂着露水珠儿,提稗子的人们就匆匆来到了稻田里。尽管白天气温很高,但提稗子的人都穿着长袖衣裤。此时的秧棵已经长到了人的膝盖处,叶片粗糙,叶尖细长,提稗子的人在秧行里行走,若被稻叶剐到皮肤,定会现出一道红杠,甚至渗出血丝。
稻棵长高了,混杂在稻棵里的稗子草也同时长高。区分水稻和稗子,主要看三点:一看叶。水稻叶略宽,叶色浅,而稗子的叶子更细长,叶色墨绿;二看叶子中间长长的叶脉。水稻的叶脉呈青色,而稗子的叶脉呈白色;三看叶子与茎杆的结合部。水稻的结合部长有毛须,而稗子草则没有。乡民正是综合这三方面的比较,才炼出了火眼金睛,将隐匿在稻棵里的一棵棵稗子草剔除出来。没有种过田的人,水稻与稗子无论如何也识别不出来的。
发现了稗子草,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拔除。单棵的稗子草,乡民直接用手抓住其根部,将其拔除。与水稻紧靠在一起生长的,须一手扶住稻棵,另一手插入稗草的根部,再将其拔除;最难拔除的,是与水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混抱生长型的大棵稗子草。对于这种稗子草,只能采取“分而食之”的办法进行一根一根地将其拔除。稍不留神,便会将好端端的稻秧拔出来。
拔出了稗子草,就地处决:将其顶部的茎叶绕成几圈,然后用脚将其埋入烂泥中,沤烂后成为田中有机肥。拔出的大棵稗子草,还是先将其顶部死死地绕上几圈,然后用力一甩,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不远处的田埂上,任由热辣辣的太阳暴晒,三天下来,便会茎叶枯黄。
提过稗子的稻田,当天看上去,稻棵还有点东倒西歪。但几天之后,整块田里的稻秧更加平整、葱绿,显得生机盎然。
从秧苗移栽后醒棵,到水稻分蘖结穗,在水稻田里提稗子,不下五六次。提的次数越多,稗子会越少,不仅当年水稻增产增收,次年田间的稗草也会明显减少。提的次数越少,则稗子越多,不仅影响当年的水稻收成,也会为来年稗害的形成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