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花朵

□冷玉斌
推荐的两本正好都算不上全新的书,一本出版数年,一本新版重出。真正的好书往往如此,不因时间而稍逊风骚,都成了岁月深处的花朵,历久弥香。
第一本是台湾作家兼教师凌拂的《山童岁月:通向孩子心灵的15条小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前阵子编写一份材料,遇到她的文章《打架》,特别有意味,也好玩,于是顺手一搜,才发现教育随笔《山童岁月》早在2012年就由“尊师园书坊”引进了,赶紧买来,读完可真是喜欢。
《山童岁月》,顾名思义,写的是山中儿童的一段学习经历,换个角度,表现出的是凌拂作为教育者的可贵的“儿童立场”。她在远离大都市的山中小学校,以文学之笔写出儿童的纯真、野性、期待与哀愁,她没有把儿童挂在嘴边,但眼里、手下皆是儿童,由此反观出大人的短视与潦草,“情境未到的时候急不得。面对孩子我们常期望立竿见影,事后返观,‘急’只是我们内在的无明。”她讲了很多故事,故事里面的大人与小孩,都有个性,也有困境,用她的话,这是一种“从容、缓慢且睿秀”的教学情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感觉,可是它最重要——说到底,所谓“情境”,正是“生命”,这是在今天已讲烂了的“创设情境”之上,人人均须在意须着急的东西,因为,面对孩子,唯一可以深植、长存心中的只有互动的情质。
读凌拂的作品,更加明白教育教学永远是现象学,是在现场之中的圆融,就像她某次教育事件后的领悟:“这是一个速度的年代,大人面对孩子有时缺乏耐心,与其带着成人的权威短兵相接,倒不如倾听,打开对话的机制。但如何听?许多症结的端倪,只出在那灵光一闪的片断。福到心灵的一刻需要善巧慧心,电光石火只在方寸之间,几乎无迹可寻。父母、老师和孩子一样都需要成长,但大匠不能示人以巧,任何方法都不过只是规矩方圆而已!需要自己体会。”好一个“需要自己体会”,确实没错,山童岁月里熠熠生辉的正是坚定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下安然过去的成了珍贵的山童岁月。
另一本是今年初辞世的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文心雕虎全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心雕虎”是近20年前,刘先生在《中国儿童文学》杂志所开专栏,他一写多年,厚重而犀利的评论成了杂志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评论后来结集为《文心雕虎》(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书,早已绝版,多年后,刘先生重新整理,将1999-2016年间发表的儿童文学评论合在一起,出版了此“全编”。
《文心雕虎全编》涵盖刘先生对童话、幻想小说、动物小说、童诗等多种类型文学的观察与批评。这些文章历经多年,仍不失其鲜明的价值,对中国儿童文学他是真心关切、真实思考,如提出的“儿童文学的神秘入口”“美与绮丽”,既有文学批评的专业性,又有着极为动人的儿童观念,耐人寻味不落窠臼。
旧版《文心雕虎》,于我是本宝书,每年都重读某些篇目,清浅处深刻,灵动处扎实,最重要,是一个“真”,真话、真心、真情,对年轻作者的关切与呵护,对儿童文学的直言和敏锐。我在写童书评论时,常常偷师,写不下去时,就抽出来翻翻,找找灵感。现在,有了新版,尤其“全编”,自然更要重读并收藏。
《文心雕虎全编》封面上是一座高大的放射光芒的灯塔,庄严却温暖,清新也深远,我觉得设计得特别好,刘绪源先生不就是一座灯塔吗?他以他的真性情、真观察、真表达,写下这么多精彩的真文字。斯人已去,风范永存,这些饱蘸他心血与热情的儿童文学评论,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将长久地照亮儿童文学的世界和童稚生活的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