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农药
□陈明干
庄稼也会生病。
水稻有稻瘟病、叶枯病、纹枯病、恶苗病;小麦有白粉病、赤霉病、黑穗病;棉花有立枯病、枯萎病、茎枯病等。除了病害,还有虫害。庄稼生长的过程,就是乡民拿起“武器”与病虫害进行不断较量、保护作物生长的过程。
县级农业植保站和乡级农科站会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报并防治宣传。他们的通知经有线广播、《农情简报》宣传后,家家户户都立即行动起来,纷纷背着喷雾器,奔往田头打农药。
喷雾器是背负式的,塑料筒可装十多斤的农药水。筒边安装一根摇柄和一个椭圆形气球。打农药的人背着喷雾器,一边在田间行走,一边手握摇柄,不停地打气。气球内形成压力后,塑料筒中的农药水通过喷管龙头喷施在农作物上。
大集体时期,每个生产队都配备两名农技员。农技员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他们常常到乡农科站接受农业科技培训。一个生产队200多亩的农田,都由他们负责喷施。
分田到户后,家家户户都购买了喷雾器。防病治虫害紧张的时候,男人女人齐上阵,都成了一线作战的“农技员”。
水稻还在秧池的闺房,就要防治害虫稻蓟马了。稻蓟马以口器锉破叶面,造成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团枯死。秧苗个小叶嫩,岂能受稻蓟马伤害?整治这稻蓟马,只要用一两桶喷雾器的水,倒入两瓶盖的氧化乐果或1605等有机磷农药,搅匀后喷施一遍即可。乡民打农药,不知道农药瓶上说明书写的毫克或毫升是多少,都以农药瓶盖作为量器。
八月酷暑,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期,也是各种病虫害的盛行期,对水稻和棉花喷施农药较为频繁。螟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螟虫钻在青嫩的茎杆里,咬食内壁,或爬出来啃食稻心。正是水稻孕育期,稍不注意防治,就会造成水稻大面积的白穗,减产是显而易见的。
防治螟虫常用的农药是杀虫双、1605、甲胺磷或是晶体敌百虫等有机磷农药。这些药可单独使用,有时也可两种混用,以增强药效,提高防治效果。对付水稻螟虫,可在清晨秧叶上挂着露水时喷施。喷施的农药,有的附着在叶面上,有的落在了田水里,都会产生防治效果。
喷雾器上喷管的喷头开关能够调节,喷射出的农药水可拧成雾状,也可拧成雨丝状,乡民俗称“细喷雾”和“粗喷雾”。防治水稻螟虫和白叶枯病,采用“粗喷雾”,将喷头开得大大的,那喷射出的带有农药味的水流喷得远远的,扬扬洒洒,覆盖面广。这长长的水带可覆盖在三米范围内的秧苗上,水带喷射到哪里,那里的秧苗就是湿淋淋的一片。
对付棉花棉铃虫,不能像防治水稻螟虫那样畅快淋漓、肆意挥洒了,而应该将喷雾器的喷管开关扭在“细喷雾”的状态。农药水像雾水。棉株高、侧枝多、棉叶宽,喷施一株棉花,喷头既要由上而下,还要由下而上,这便于杀死棉叶双面、枝叉、花蕾和棉桃上所有的虫卵。
有时候,水稻和棉花的病虫害防治期是集中在一起的。只要乡农科站站长在广播里一喊,《病虫害防治简报》在村口墙头上一贴,各家各户都会全体出动,田野里到处都是背着喷雾器打药水的人,男的女的都有。此时的田野里弥漫着难闻的农药味。
“大敌”当前,迫在眉睫。庄户人打药水,很少有人带口罩。为防止皮肤被稻叶划伤,气温再高,也要穿着长衣长裤。背着沉沉的喷雾器不停地在闷热的田间来回走动,不可避免地,有人中暑了,有人农药中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