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
风·尘
○易 康

在离开南京之前,李甲曾带着杜媺去柳遇春的寓所辞行,但那里已经是人去楼空。房东说,柳遇春算清了房钱,走了。他递给李甲一封信,说是柳遇春托他转交给李甲的。信上除叙了一些惜别之情外,还录了两句诗“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柳遇春告诉李甲,他已经离开了南京,打算沿江游览几日便回故里。他让李甲路上多保重,返乡后孝敬父母,继续进取不忘功名。
李甲和杜媺在柳遇春的房里流连盘桓。李甲发现靠窗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仕女图,他走到画的跟前反复观赏。那画中人像是站在水中,因为背景上有几片枯萎的荷叶。她双手交叉合抱,如同捧着什么东西。这画李甲先前没看到过,它显然是柳遇春的新作,而且还没有画完。李甲仔细玩味着画意,他要杜媺跟他一起看,但杜媺只是瞄了一眼就转身走开了。后来杜媺对李甲说:没有见到柳遇春,向他当面致谢,真的很遗憾。李甲有些伤感,出了南京城,他就竭力不再去想柳遇春,而杜媺倒是常提起他,她说柳遇春是恩人,没有见过恩人的面真的很遗憾。等他们快要到镇江的时候,杜媺还为此喋喋不休。李甲被杜媺絮叨烦了,忍不住说:柳兄的词曲你不会没有看过吧,他不过是个书生,跟我完全不一样。
从庄子里出来以后,李甲和杜媺顺着官道继续往东走,这一次没人送他们。李甲在茶馆附近找到一辆马车,但这车没有车厢,就连遮阳挡雨的顶棚也没有,他们这一路要忍受风尘了。更糟糕的是,车夫好像对路途并不熟悉,常常是走一段问一段。路人们在指点行程的时候,看到李甲和杜媺坐在这样粗陋的车里,总免不了要面露诧异之色。
中午,他们来到一处集市,偏巧遇到了村民赶集,熙熙攘攘的人把路堵住了,马车根本行不通。李甲和杜媺只好下车,车夫驾着空车从小路绕过去。杜媺说,她要买一块头巾,这一路上尽是灰。说话之间又是一阵风,尘土跟着飞扬,隐天蔽日,天霎时阴沉了下来。集市上的人低头弯背,忙不迭地往两边躲。杜媺和李甲面前的路突然变得空阔起来。在昏黄迷眼的风尘之中,李甲看见在集市的尽头,有一个算卦摊正对着他们。算卦先生不在,想是去避风了,卦摊后面布帘上的一幅画被风沙吹打得刷拉拉直响。李甲感到这画跟柳遇春屋里的是一样的。
像以往那样,风只是猛刮了几阵,没多久就停了。集市又像刚才那样热闹起来。在人群中杜媺和李甲显得引人注目,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外地人。当然大家看得最多的还是杜媺,就连算卦先生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于是杜媺对李甲说,她想算一卦。等挤到了算卦摊前,李甲终于看清了那幅仕女图,杜媺跟李甲一起看。她改变了主意,让李甲来卜问吉凶。结果是吉卦:万事遂心,荣华富贵。杜媺说:我没看走眼,公子果然是贵人。然后她就沉默不语了。
以后的行程变得顺利,车夫也不再频繁地问路。杜媺用买来的头巾裹住了脸,然而此时却没有了风。下午,秋日把金黄色的光洒在前面的土路上。他们背着光往东走,前面的田野村庄在夕阳中显得安详宁静,偶有树叶飘落也是寂然无声。但李甲却开始心绪不宁,他时而催车夫快赶路,时而又嫌马跑得太急,颠得他浑身酸疼。杜媺好像也有些局促,不停地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而且离镇江越近,他们就越发地显得焦虑不安。
镇江很热闹,跟他们经过的那个集市一样热闹。往来于江南江北的行客都汇集于此,街上人头攒动,一片喧嚷。晚上,杜媺取出一锭银子放在李甲的怀抱里,说:“这是最后一笔,真的。好在离扬州已经不远了。”李甲在街上遇到了挑夫。他在金山脚下看到了新安生的高头大马,同时也看到了杜媺。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