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老 杨

2018-08-10 09:32:11 兴化日报(数字报)

□王桂国

腊月二十八,隔壁老杨来拜早年,他手里拎着两瓶酒,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平时不过给两个孩子买几本课外书,在学习上帮助指点一二,对老杨并没帮什么大忙。

之前老杨说过今年不在家过春节,还像去年在镇江庙里帮人做事。到了年脚下,我就提起过年的话题,问他什么时候去镇江?老杨说,除夕过去。

换个方式过年不是挺有意思嘛!但老杨的话仍是触动了我伤感的神经。过年,那些千千万万客居他乡的游子,从数千里外冒雪日夜兼程往家奔,可是他一个近70岁的男人,却要离乡背井抛妻别子往外奔波!

在外人眼里,好像老杨是一个没有亲情的人,儿子和儿媳都从外地打工回来了,一家团圆,共叙天伦之乐,此乐何极!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老杨的宿命吗?他是个老兵,退伍回家,在村里种过田,在社办厂当过厂长。社办厂倒闭后,他又回到庄稼地种田。眼下,手上没技术,在外打工特别难。虽说他会开车,但他这样一把年纪,实在尴尬,也发挥不了自己的优势。只能给本镇老板打零工,开车子。老板回家休闲,老板的车也跟着休闲,老杨就没有车开了。

没有车开,老杨闲不住,就到处找事做。去年夏天两个月,他长途跋涉单身一人到内蒙古打工。饮食不习惯,每顿饭吃半饱,工作量却是平时的双倍,打工结束回家,整个人瘦掉20斤。但说到8000元的汗水钱,鼓鼓地塞在裤兜里,一分不少带回家,他黑红的脸上堆满了笑

其实,老杨不是不会享受。老杨一儿一女,早已成家立户。但儿子成家,仍然与自己住在一个屋檐下。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孙子孙女留在家里,上学都要老杨老两口照料。儿子儿媳有出息,平时省吃俭用地攒钱,在城里买了房子。现在他们在外拿钱还房贷,家里两个孩子的负担、亲戚朋友的人情世故都靠老杨打理。所以,老杨必须找活干。老杨经常对我说,“孩子有出息,我们老人也不能拖后腿!”只要有活干,老杨越干越有劲。有活干,就有钱。没有活干,老杨就难受,脸色就难看。

老杨偶尔赋闲在家,却没有闲着。他两条腿闲不住,三天两头地往学校奔。对待两个孩子,衣食住行,老杨从来没有马虎过。尤其在学习上,一刻不放松。孩子补课,一着不让。若孩子考试分数不行,老杨就会失眠睡不好觉。有时就像一场地震突如其来,老杨脸上蒙上一层焦虑,显得更加黑瘦了。在家里,老杨审讯孩子像打仗,“×××,跟你一块读书,人家为什么能考第一?”“你吃穿都不比别人差,为什么考试不能考好?”跑到学校又反反复复问老师,“老师,这孩子的学习掉得这样离奇,以后怎么办?”“哎,孩子爸当年连高中都没有上,现在吃的没有文化的苦,再不能让孩子走他爸的老路了。”絮絮叨叨个没完,良心软的老师听了,眼圈儿都红了。

孩子顶嘴,老杨愈发生气。老杨常对孩子发威:“不好好念书,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孩子不买账,小嘴一噘:“我又不要上大学,是你们要我上大学。”

气嘟嘟的老杨,涨红了脸,找到我,我当然要宽他的心,安慰几句。“孩子成绩上下波动很正常,就像月亮还有个阴晴圆缺呢!不管月亮怎么变,今天胖了,明天瘦了,但是,月半那天肯定是圆的。”

老杨不光为孩子分数焦心,还有分数之外的东西,叫他愁眉不展。两个孩子,姐姐成绩一直好,弟弟学习不稳,猫一天狗一天。老杨让做姐姐的帮帮弟弟,不懂的作业帮他讲讲,可“姐姐”把眼睛一瞪,嘴一撇:“凭什么我要帮他?”“你是他姐呀!”“咦,他什么时候喊过我姐?”“姐姐”的嘴角浮出一丝吊诡的笑。

期中考试后,我刚从南京回到老家,老杨又来了——当然屁股后面还紧粘着他的孙子。孙子手里拿着两张期中试卷。语文数学两门分数都不错,语文88,数学94。我把扣分的题目帮孩子讲了讲,孩子很快开窍了。只是作文明显走题了,满分30,老师扣了3分。我说,必须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这句话,我不知重复了多少遍。我明明知道这孩子怕读书,我还是要说。

我拿出在南京新华书店挑选的4本书,说是带给他孙子孙女的。老杨连忙解开上衣扣,伸手去掏钱,一边说多少钱,我生气了。我给孩子买几本书要钱,那你春节送我的两瓶酒,我也要付钱了!这时,老杨才把掏钱的手收回去,笑笑:那是孩子他爸的心意,与我是两回事。我也笑笑:不是两回事,就是一回事!

见我提到读书,老杨又叹气了,“哎,他就是死怕读书,怎么办呢?”

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