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我领导力

□潘 健
这学期有一段时间,我的工作效率特别高。一天下来,马不停蹄,该做的事都做了。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一排排批改完的作业本,心里好有成就感。
孩子,你也许会问,有什么秘诀吗?其实,秘诀就是每天制定一个计划表,上面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列出一天当中要做的事务,剩下的就是完成计划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对于“一天”这个时间维度而言,它就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模糊不清,任由惯性一路滑下去,而是清晰透明,可安排,可操作。
我明白这一天自己的角色——一个或几个,每个角色都要面对具体的事务。同时,事务之间存有轻重缓急之分,我要将宝贵的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务上,不被琐碎事务牵着鼻子走。
即使遇到突如其来的事务,也不会紧张慌乱,立刻作出判断这属于哪一类事务,应该何时完成。列下一天的事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天下来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天,自己的生命有没有过多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美国人史蒂芬·柯维写了一本书,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七个好习惯,所有这些好习惯,确实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成效。比如上面的列计划,正是依据这本书的习惯三“要事第一”的实践成果。
书中提到时间管理矩阵,将时间的使用方式分为四种:1.重要·紧迫2.重要·不紧迫3.不重要·紧迫4.不重要·不紧迫。我们往往将时间用在第三和第四类事务上,看似很忙碌,其实事务并不重要,而且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没有提高,自己的心智也没有增长。
作者建议我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第二类事务上,立即着手进行,效能便会大大增进。例如,对于个人而言,什么是重要而不紧迫的事务?毋庸置疑,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可是因为不紧迫,往往被人们忽略。人们不注意身体,不热爱锻炼,导致身体越来越差,终有一天就变成了第一类事务——“重要·紧迫”。现在,你的老师提倡周末要到户外活动一小时,就是因为不能光埋头读书啊。
其实,个人也好,单位也好,都要静下来想一想,自己的使命或方向在哪里。
书中第四章一开始就让读者进行这样的想象体验:假设你正在前往殡仪馆的路上,要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抵达之后,居然发现亲朋好友齐集一堂,是为了向你告别。也许这是三五年,甚至许久之后的事,但姑且假定这时亲族代表、友人、同事或社团伙伴,即将上台追述你的生平。
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作者的用意是——你这一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对周围的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习惯二“以终为始”——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看清人生旅途的目标,不至于走错路。所以,作者强调一个原则“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即先在头脑构思,立下目标,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完成第二次创造。
我想,对于你而言,也不妨立下学习的目标。目标的制定与实践,就是自我领导力的培养,也是对自己的积极管理。很多人都是在父母、老师的推动下学习,生命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换句话说,我希望你始终积极,从“依赖”走向“独立”,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它告诉我,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对你而言,最大的压力是考试,有时也让你非常心烦。但只要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遇到难题不放弃,肯动脑筋钻研。我想,你会更具有创造力,也能渐渐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即使考砸了,也要微笑地对自己说:“没关系,下次再来。”然后,低下头来寻找自身的不足。错误,是学习中宝贵的资源。从失败中抬起头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以上三个习惯是针对个人领域,这本书在后面还提到如何在公众领域获得成功:从独立到互赖——“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以及最后的自我提升“不断更新”。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校里的课程当然不能忽视,但是练习对自己积极管理,有条不紊地处理事务,积极乐观地对待困境,理解他人并相互依赖,这些习惯都要一辈子慢慢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