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城区7月楼市销量同比下降22%
7月全国调控次数创新高 各地楼市预期持“稳”
兴化城区7月楼市销量同比下降22%



7月是下半年的开局之月,全国40个典型城市成交量出现下滑,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减少6%,同比增长20%。一、二、三线三类城市全部出现成交面积环比下降的情况,市场降温态势显现。
再看我市,今年开年以来,兴化城区商品房成交量总体处于下滑状态。7月,城区商品房仅成交297套,同比去年下跌22%。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整个兴化市场新房房源入市量很少,可供选择的新房量不多,成交主力楼盘还是多来自东南片区,这是上半年楼市供应主力片区,也是成交较热的区域。
从成交均价来看,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新房均价明显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各城市也有较明显的分化。其中杭州均价直逼一线城市,已明显超过广州,长三角地区的南京、苏州新房均价也明显高于中西部的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此外,大部分城市2018年新房均价与2017年新房均价相比有微增,但是杭州新房均价今年上半年相比去年下半年和去年上半年都有明显增长,其次是重庆和郑州,房价也有明显上涨。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虽然成交量出现下跌,但是房价却也出现了明显上涨。2016年年底,兴化城区住宅成交均价在5000元/㎡左右徘徊,而到了2017年,便是飙升的一年,成交均价已经涨到了6000元/㎡,涨幅较高。今年7月,兴化城区住宅成交均价为7437元/㎡,同比上升18.3%。7月的房价虽然比起今年6月的7528元/㎡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处于较高位置。
“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紧缩调控与陆续加码的政策趋势下,全国各地楼市以“稳”基调持续发展,“房住不炒”的市场愿景也逐渐平稳落地。
自6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30个城市于7月起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各地随之密集发布了一系列调控升级政策,打响“反炒房攻坚战”。数据显示,7月已有上海、重庆、厦门、海口、宁波、佛山、昆明、唐山等逾40个城市发布了各类房地产调控升级政策,累计超过40次。热点地区调控政策更为精准、灵活,重点保障合理居住需求,部分三四线城市调控政策补位、升级、限购限售等政策仍在扩围。监管方面,多数省市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投资炒房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外,各地加快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建设,规范公积金提取秩序,强化基础性住房制度。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此次会议把房地产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更是引起广泛关注。一周时间后,住建部下“狠命令”,对房地产调控不力的地方坚决问责,要求加快制定住房发展规划。
据业内分析,7月份调控政策内容相比之前出现几点变化:首先,调控政策次数环比6月份明显增多,调控密度空前;其次,调控城市从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转变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线城市均有大量分布;第三,一线城市全面加入调控行列,尤其是深圳在7月31日发布了全面升级调控政策;第四,调控政策由之前的地方主导升级为中央及住建部定调加码;第五,30城整治巡查,更多的是查漏补缺;第六,不仅仅针对个人买房,多个城市还发布了约束企业购房的政策,全面封堵投机炒房的可能性。业内人士认为,30城调控升级后,一线与热点二线城市持续降温态势,同时引领全国市场愈趋平稳。此前5月份出现的部分城市上涨现象,预计在整顿后,也有望出现退烧。
房地产调控须促进长效机制加速落地
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到“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充分彰显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坚持调控的决心和力度。在“房住不炒”定位下,房地产“紧调控”基调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不会再走也不可以再走“经济房地产化”老路。
2018年上半年,在一二线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背景下,一些缺乏产业或人口支撑的三四线城市吸引了投资和投机人群的目光,甚至将周边一些五六线城市的楼市行情带动起来,致使一些被称为“小地方”的城市房价都要接近万元。就比如兴化,虽说城区住宅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7000多元,但是一些热门小区却远远不止这个价格。
楼市价格上涨的原因,则是购房“需求”被无限放大。有人说,如果一二线楼市在十年间见证了中国房价快速上涨的过程,如今有的城市则在更短的时间内见证了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爆发的猛烈程度。买房人不挑户型、不选楼层、新房“秒杀”,“炒而不住”成为部分购房者的目标。截至2017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达3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0.9%,房地产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中占比达到26.8%,比上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去杠杆需要打消民众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如果大部分人都认为未来房价将横盘或者回调,那么加杠杆的动力才会减弱。加速长效机制落地,释放投资者、投机者持有成本增加信号,让投资人群有所畏忌,促使房地产真正回归只住不炒已时不我待。中国经济不能再走“老路”,房地产调控也不能再走“回头路”。降低地方对房地产的依赖,同时有效调整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落地成为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所在。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