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 渠
□陈明干
渠,即灌溉渠,人工开挖的水沟。灌溉渠的作用首先是灌溉。农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因雨水不足会影响生长。有了渠道,上水后流入田间,满足了农作物的汲水需求。在水乡,灌溉渠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泻水。这里地势低洼,土壤潮湿,一连几场暴雨,田间就大量积水,形成涝灾,此时,只要挖开渠头,田间积水便通过灌溉渠迅速向河道里倾泻。
在辽阔的里下河平原,每一处土地上,你都可以看到纵横有序的灌溉渠。这些渠道,都是大集体时期的人工杰作。
挖灌溉渠,通常是在稻子收割之后、麦子播种之前。此时,湿润的田间空荡荡的,只有三四寸高的稻秸根一棵棵地竖在那儿。土地还没耕翻,种麦嫌早,生产队劳力正好突击挖渠。来不及挖完的渠道,麦子播种结束后,哪怕是麦苗钻出了地面,还可以组织人员继续挖。
渠有总渠和支渠之分。一个圩口田里,至少有一个总渠,从圩口田中心位置穿过。再大一点的圩口田,可以挖两条,呈十字形,将圩口田切成四大块。支渠连接着总渠,一般每两块田约8至10亩开挖一条。总渠挖得大且深,渠埂也宽,作为机械、耕牛和行人的通道;支渠略浅,渠埂也窄,人在上面挑担行走即可。总渠和支渠挖好后,如同一块蛋糕上切出的一道道口子,将每一块田地固定得方方整整。站在高处放眼田野,看到一条条连接配套的渠道、一块块平整见方的田亩,你会从内心惊叹大集体时农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
挖渠,都是集中多人开挖。一条总渠或支渠,短的近百米,长的150米以上,劳动量大,人少不见效,进度慢。组织十多个人突击开挖,分段包干,分工明确,容易形成合力,功效明显,挖出的渠道笔直如线。
挖渠道是讲究规格的。总渠采用“4、3、2、1”的标准开挖,即上面一层挖4大锹的宽度,第二层挖3大锹的宽度,第三层挖2大锹的宽度,最后一层挖一大锹的宽度。完工后的总渠呈倒三角形,深度1米以上。支渠则采用“3、2、1”的标准开挖,完工后的支渠深度80公分左右,浅于总渠,这便于支渠里的水流向总渠。
挖一条渠,先用2根秧绳放样,从田头这端拉到田头那端。绳子拉直后,十多个男女劳力在秧绳之间分散而挖,你挖这一段、他挖这一段,100多米的长渠一开始就布下了阵子。每个人所挖土块都平均地分布于渠道两侧,正好做田埂。所有的土块挖上来后,接着便是铲渠坡、択碎土、夯实渠埂、裁直边线、拍实路面。无论是挖渠道、铲渠坡,还是渠埂夯实、整平,人与人之间的结合部都是自然吻合的,看不出接缝。傍晚,一条长长的直渠大功告成,所有开挖的人都会眉头舒展,轻松而归。
渠道挖成后,上水、泻水十分方便,庄稼生长旱涝保收。时间长了,田间的水土会流失到沟渠里,渠坡、渠埂上也长满了盐巴草。杂草茂盛,也会影响流水。农活不忙,生产队长又组织劳力在灌溉渠里剐杂草、清淤泥。这个时候有趣了,人们在清理渠道的过程中,那些躲藏在杂草、淤泥和洞穴中的泥鳅、黄鳝一个个慌乱地溜出来。乡民用盐巴草穿在泥鳅、黄鳝的腮里,一串一串的,收工时拎回家,成为饭桌上的下酒菜。
分田到户后,好多渠道渐渐消失。农民惜土如金,将渠埂挖了,填平渠道,扩大种植面积。还有的,将秸秆弃之于渠道,时间一长,臭水满满,渠道也失去了作用。
没了渠道配套的田块,犹如人的血管变窄或是阻塞,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