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我家住房三“改革”

2018-08-17 09:25:48 兴化日报(数字报)

□任兆毓

我家住大垛镇大陶村。40年来的住房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的三次“改革”。它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历史见证。

1978年前,我家不但缺钱缺粮,而且住房又小又破。一家8口住在一个不足40平方米的土墼墙茅草房里,实在挤得辛苦。炎夏的夜晚,热得睡不着觉,只好搬张凳子或拿张芦篚到大圩上乘凉。不仅低矮夏热,而且破漏不堪。俗话说:“草屋三间,缮盖不攀(不攀:来不及)”。当年生产队分的麦稭草,连两间都不够盖。一旦下雨,“床头屋漏无干处”,那些面盆、水桶都充分发挥了等漏的作用。有一年龙卷风,屋上的茅草飞得影无踪。那种“乌云压城城欲倒,飓风卷水万丈高,飞砂走石树折断,震得地动与山摇”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1980年春,农业承包的政策落实后,我家承包了10亩地。妻平时田间管理,忙时与邻居换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和上学的孩子假日回家帮忙。当年夏季麦子亩产400多,秋收稻子单产500多斤。比上年集体单产翻了一番。一年不但解决了全家人的吃粮问题,还得了200多块余粮钱。

手头有了些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改造“安乐窝”。我们拆掉了破旧的漏房,在原地上建起了“里墼外砖”“穿背褡”的两间新居。何为“里墼外砖”?就是墙的里层砌土墼,外层砌砖头,这样雨打砖墙不易倒;何为“穿背褡”?即屋面四周盖草,中间盖瓦,以防大风卷走屋上“三重茅”。这算是住房的第一次“改革”。

房子不漏了,一般的风也不易摇撼了。但住房并没有扩大。随着孩子们渐渐成长,在生活上有诸多不便。我们希望能有个大些的住宅。

在实行联产到劳后的几年里,妻还搞多种经营。一方面,对大田粮食生产精耕细作,力求稳产高产;另一方面抽出几亩高田种棉花。由于她起早摸黑精心耕种,粮食产量连年增;棉花长得好,收得多,卖价高;还养猪,忙里偷闲拾猪草,起早贪黑喂猪食,猪肥肉壮肥料多;又开了一个小商店,还买了一台机面车子,为村民加工水面。将小麦装成袋扛上船,用篙子撑到来回20里远的大垛或荻垛镇上,一袋袋的扛进厂,兑成干面一袋袋的搬上船,再撑回来运到家,人力加工绞成面。尽管繁忙、吃力,但薄利多销,群众欢迎,生意兴隆,虽苦犹乐。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渐渐有了些存款。1986年,我们在原地扩建了实墙实壁尽一色的三间80多平方米的瓦房。这是第二次“革新”。

“二改”扩建住房后,虽然住宅宽大了,但由于受地基的限制,所扩建的东边一间前面紧靠邻家的住宅,其两墙相隔只有80公分左右。下雨时,走那个夹巷,伞又打不开,只能低着头、躬着腰、侧着身子往前走。两边檐口的滴水打在肩上、头上,实在是狼狈不堪。看到人家那充满阳光、独门独院的小洋楼,我们只能暗暗羡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2013年,我们村根据群众要求,村委会研究申请,经上级批准,在村西新辟的居民住宅区内,村民们建了别墅群。我们举全家之积蓄,也在那里新建了一座三层的,一厨、两厅、四室、三卫的近200平方米的别墅,这是第三次“创新”。看着那三垅一字排的20多座别墅,统一的款式,统一的金色琉璃瓦,统一的充满阳光的独门大院,真是心旷神怡!妻高兴地说:“这比以前兴化城的房子都高大漂亮,有气派!要不是改革开放,靠我们当年在集体做工分,一世也砌不起这样的好房子!”我说:“确实是!”

我想:我家住房三次“改革”,是兴化广大农民居住条件巨大改善的缩影。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我们的“住”发生了巨变,而且在“衣、食、行”等其他方面也有喜人的变化,都是有目共睹、一言难尽、振奋人心的。这真是:“改革开放40年,党的政策好英明,调动全民积极性,中国之梦定实现”!

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