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 墒
□陈明干
在里下河平原,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是主要农作物。除水稻外,小麦、棉花、油菜属于旱地作物,怕水,受到渍灾便减产。这里土地肥沃,但因地势较低,土壤含水量高,因此,乡民种植这些旱地作物时,除了开挖渠道外,还在每一块田地里开挖墒沟,以达到尽快排水降渍的效果。
词典里解释:“墒,耕地时开出的垄沟。”意思说墒沟是用牛带犁拖出来的一道沟。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墒,是乡民用大锹挖出来的直沟。
秋天,黄灿灿的稻子收割后挑走了,手扶拖拉机将稻畈田耕翻后,乡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挖墒。农谚说:“尺麦难挡寸雨”,春天雨水多,返青后的小麦田容不得半点水,多挖几条墒沟才能有备无患。
墒沟又分为顺墒和横墒。顺墒是顺着田块的长度开挖的;横墒是挖在田头的,比顺墒略深。横墒将条条顺墒串联起来,才能将田间积水排往渠道或河道。
渠道是新挖的,田埂是笔直的,每一块田都是方方正正的。这小麦田里的墒沟自然也是按要求开挖,不能挖得歪歪扭扭的。
挖墒先挖顺墒。小麦田的顺墒,一般按8-9尺的间距开挖一条。一个5亩的田块里,可开挖4条左右的顺墒。那时,测量沟渠长度、田亩面积等,都用丈管。丈管上刻划着1-10的尺码,以尺码再换算成米的计算单位,不像现在的卷尺直接以米显示长度。至于顺沟的规格,就是两个“一”:一锹的宽度和一锹的深度。间距明确了,规格清楚了,接下来便是用秧绳放样,用大锹挖墒了。在大集体时期的生产队,无论男劳力还是女劳力,能挖墒的都要挖墒。
秋天的天空是蔚蓝深远的,田野更显得空旷无边。20多个男人女人手持大锹,一字儿排开,这宽阔的、耕翻过的田地便成了他们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的擂台。
挖墒先要“打划口”。“打”,就是用大锹依着秧绳向下踩,“划口”就是紧靠秧绳的那条直线。划口打得直不直,决定了挖的这条墒直不直。打划口既是实实在在的放样,又是挖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锹。
打划口时,挖墒的人以脚用力蹬锹,一锹踩到了底,双手提起大锹,脚步稍微后退,用大锹口接着刚才的那个锹缝,再踩。一个锹口只有3寸宽,一条50多丈长的墒沟该踩上多少次的大锹呢?谁也没有统计过,只知道这挖墒的农活弯腰吃力,机械而枯燥。
一条墒的划口从头至尾打下来,之后便是再回到起点挖墒。因为有了划口,接下来只要两大锹便可将土块挖出来:距离划口一锹口宽,平行地踩上一锹,接着在两锹缝之间连接性地再踩上一锹,然后,锹拐稍微前移,随即再后扳,另一只手用力托起锹柄,一大块泥土便端了上来,甩在了墒沟的一侧。
挖墒快的人,起早带晚一天可以挖两条长长的顺墒;挖得慢的,尤其是妇女,也可以挖一条长墒。只是,手掌是皮肉做的,而大锹是生硬的木柄或铁管柄,挖上几天,男人手心里的老茧会更饱满,女人手心里生成的是水泡。
棉花更是一种怕水的农作物。棉花在初夏移栽,其在生长期间,正逢梅雨季节和雷雨频繁的高温酷暑天气,因而棉花田里的顺墒间距比小麦田还要紧密一些。而在油菜地里挖墒就显得随意多了。乡民栽油菜,通常是打谷场、圩堤或垛垎,这些地块面积小,不规则,地势高,无需秧绳放样,只要在其间随意挖一两条墒沟通到河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