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对月评医案 一片山花落笔床
临风对月评医案 一片山花落笔床
——读《黄煌经方医话》之《临床篇》

■/杏 仁
医案是名医经验库。张山雷曾经感叹道:读医案何快如之!绝胜随侍名医、相与唔对,俨如病人在侧、謦咳亲闻。黄煌教授早在1988年,就曾编著《医案助读》,作为中医教材的补充。黄师倡导,每个中医师都要有一本自己的医案。写医案题目宜小,开掘宜深,观点宜鲜明清新,以问题为驱动,强调其理论意义,要有情节和现场感。黄师身体力行,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医案有实录式、追忆式、病历式,黄师采用的是追忆式的医话性医案。
《黄煌经方医话》之《临床篇》收录医案125篇。每则医案独立成篇,篇名信手拈来,直白明晰,如以疾病命名的“硬脊膜外血肿后遗症案”,以处方命名的“麻黄温经汤”,以某方与某病证命名的“猪苓汤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以感悟命名的“治疗晚期肿瘤要不管旧病”,还有很多别具一格、诗意盎然的篇名:“春困的经方”“回阳救逆于奥克斯堡”“潜入ICU的四逆汤”再现了引人入胜的场景;“大承气汤的笑容”“葛根汤的叹息”“柳暗花明又一方”烘托了引人共鸣的情境;“说说两个人的甲减”“泻心汤证也有脐腹动悸”“众里寻他:当归四逆汤”巧设了令人好奇的悬念。这些篇名可谓妙手偶得,韵味无穷。黄师有厚实的文字功底,行文晓畅,意趣横生。起笔不落窠臼,或引名医名言、京剧对白,或讲临证趣事、典故案例,或径以处方开篇。叙述或顺叙、倒叙,或插叙、补叙,夹叙夹议,思维活跃。有联想,有设问。语言凝练,也有闲笔,轻松幽默,可读性强。其实,闲笔亦不闲,荡开笔去,更加摇曳多姿,让读者在品味之后,思维发散开来,在不经意中受到教益,印象更加深刻。收笔或干净利落,不枝不蔓,或余音缭绕,发人深思。这些医案,小中见大,无不充满了“黄煌经方”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人文特质。
黄师指出,读医案,应于无字句处读书,“把隐伏案中而不显的名医学术思想与经验充分阐述,并加以补充、引申和发挥”。黄师医案,娓娓而谈,丝丝入扣,较少隐伏不显,所以好读易懂,利于初学者,文笔活泼,细腻生动,每有会意处,心情愉悦,如览胜景。黄师重视直觉思维,医生要调整状态,振作精神,才能产生灵感。常规治疗无效,又可以逆向思维,出奇制胜。“抽动症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止震颤”两案,就是欲抑先扬,反其道而行之。对复杂病证,有时用合方,有时予两方隔日分服、早晚分服,有时化裁经方、创制新方,均有卓见。黄师有几张被广为传抄的方子,如猪苓汤加山栀子治疗膀胱炎尿血、桂枝茯苓丸加怀牛膝治疗前列腺病尿潴留、柴苓汤加连翘用于肿瘤手术化疗后调理,病人当作宝贝,黄师也十分高兴,并引以为自豪。
《临床篇》置于案头常读,我随手写下密密麻麻的眉批。读“春天常用的除烦汤”,我总结道:“菜花黄,医生忙,阳气怫郁除烦汤;宽胸膈,除腹胀,呛咳气火神清爽。”读“我用荆芥连翘汤”,方子大,药味多,记不住,于是自编方歌:“荆芥连翘是好方,四逆黄连解毒尝,防止祸根(薄荷,桔梗)龟兄弟(归,芎,地),风热郁火疗痤疮。”自知鄙陋,想黄师见此定忍俊不禁,自己亦不觉莞尔。受到“我用荆芥连翘汤”篇名的启发,我在编辑院报时,新开“我用经方”专栏,连续刊载经方应用的心得,还真得到了黄师的赞扬。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一案,是一位女学生,经影像及病理确诊后,服红霉素又出现肝功能异常,遂停服。黄师治以小柴胡汤加生石膏、连翘、山栀,咳嗽得愈,痤疮与鼻炎也得除。一举而三得者,皆肺经蕴热所致也。肝功能、CT检查结果均转正常,令中山医院的医生们颇感意外。日本小柴胡汤事件曾引起恐慌。但此案表明,小柴胡汤既可以治疗间质性肺炎,也可以改善肝功能,只要遵循应用指征,是安全可靠的。
“从舌绛如火说开去”一案,引《临证指南医案》“舌络被薰,则绛赤如火”之句,黄师赞“如火”乃叶天士传神之笔也!黄连阿胶汤证,经典的表述比较简单,仅仅是“心中烦,不得卧”而已,黄师补充、完善其方证特点:一是心中烦,或悸,或闷,或不得卧;二是出血或出血倾向;三是腹痛,或心下痞;四是舌红或红绛。条分缕析,使我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黄师教导,学经方,要读张仲景,也要汲取后世诸家的养料,勤求博采,才能融会贯通。
医案中,多处写到对患者的悲悯,对处方的推敲,也不乏对误治的反省,比如,“猪苓汤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初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茯苓丸无效,后以猪苓汤加栀子柏皮汤方大效,是因为之前忽略了临证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囿于成见、陈说,陷入了思维惯性的怪圈。“经方能给她带来希望”一案,写到广场咨询,接诊一个铁杆粉丝,虽多方屡治不愈,仍对中医坚信不疑,于是,黄师处方格外用心,也格外有信心。“冠脉搭桥术后调理”一案,黄师指出,患者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的效果是渐现的,最后基本恢复健康,归结于病家的耐心坚持。黄师没有仅仅沉浸在治愈时的窃窃自喜中,而是时时对患者充满了歉疚和感激之情。
窗外凉风习习,月色溶溶,桂香阵阵。掩卷沉思,心中亦如朗月清风般,表里澄澈,一片清明。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8月15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