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雨花石般的烂漫情趣

2018-09-07 08:48:35 兴化日报(数字报)

□王慧骐

去年冬天的一个上午,我去台城花园看望冯亦同老师。女儿为出生两个月的小外孙设计了一册摄影台历,我请快印店打了几本。这娃娃出生后冯老师一直很关心,我特地给他送一本去。

天气较冷,冯老师家的客厅里装有暖气片,走进去暖洋洋的。有一张很宽大的木制桌子,平时是用来就餐的,冬季则成了冯老师的工作台。一台笔记本电脑打开着,冯老师正在写作。客厅里光线不是很好,有一盏灯暖色调的灯在头顶吊着。见到冯老师我总是很开心,会滔滔不绝地跟他说很多的话。他虽长我13岁,但对他却有种父兄的感觉。

我们的友谊保持了30多年。我没调来南京之前,他去扬州采风,还去了我当时工作的江都县。他讲话的声音里似乎透着一种磁性,那里面有他的翩翩儒雅,还有善解人意的一份亲切;他的笑也很独特,除了传达真诚,还能帮你在短时间里卸去某种拘谨,使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感到轻松与自在。

冯老师对文学的爱,那是不用怀疑的,他从上世纪50年代末在南师大读书时发表第一首诗作始,对诗和文学的追随已超过了半个多世纪。“文革”期间,他所任教的南京九中整体下放至八卦洲,在乡间待了十余年,而他对文学的执着之情始终没有动摇和改变。后来他被调到南京市文联,从事作家协会的工作。这使他对文学的态度也因此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先前的个人兴趣而变成一种播种机式的推广者,不光自己爱,还带动更多的人去爱。那些年里,他策划并张罗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成功而有效地推动了南京作家队伍的整体向前。别的不表,单说他为本土作家(尤其是青年后生)出书写序这件事,便足以让人折服和惊叹。早些年我曾帮他编过一本这类序文的合集,有机会通读了他书里的每一篇文章,发现那里面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虽只三两千字的序文,而每一篇的背后都藏着极大的辛劳。凡请他作序的书稿,他总会花不少的时间逐篇看过,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归纳并提炼出作品的优异与特点所在,然后才有的放矢地提出其总体评价和恰如其分的分析意见。这样的事偶尔干干也就罢了,但冯老师却从来不图回报地不知干了多少(印象中,经我之手引荐并拜托为序的作者就不下十人)。究其内在的始动力,我想大概也只有这个字:爱,可以作出解释。因为你爱文学,所以他就爱你——爱你对文学的那份专注和投入,通过作品而视你为同道、知己,心甘情愿为你挑灯夜读,体悟你创作中的种种尝试与创新,进而与你同喜同悲,同歌同泣。

那天我去的时候,冯老师正饶有兴致地为一批雨花石藏品配诗。他从电脑里调出多幅形神毕肖的雨花石原图,而后给我看他为相关作品精心配对的同题诗作。其诗大多只有四句,尽显删繁就简、惜墨如金之功,还能在如此微缩的短制里,抓住雨花石所呈图像的精魂,写出自己独到的发现,隽永蕴藉处令人拍案叫绝。一首《独钓寒江》,带你如入其境,深刻感受到天地之苍茫,意象之高远,以及人在此中的孤独与豪迈。诗曰:“无边无际大雪冻结了时空/天地间只留披蓑衣的老翁/白胡子白发该有三千丈/不钓鱼只钓春夏秋冬”。还有一首《荷塘龟趣》,甚至让我读出了慈眉善目的冯老师健康长寿的秘诀所在。诗曰:“圆圆的荷盖,被它认作了同伴?/波底的月光,让它忘记了归途?/长寿智者早就悟得一个“慢”字——/与荷为伴,与世无争,荷即是和。”

像这样意趣横生的雨花石配诗,冯老师童心十足地已写了好几百首。早几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首届海峡两岸雨花石文化联展》大型图册,全册近300首配诗,出自冯老师笔下的就有150首之多。冯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激情的无处不在,由此可见一斑。

我为此生有缘与冯亦同老师相识并相知,感到由衷地欣喜与满足。

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