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之医案赏析
■/何雅岚
江曲春,字泽之,晚清医家,恩贡生,生卒年代不详,学粹品端,为兴化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师从赵术堂(字观澜,号双湖),为赵海仙(赵双湖之孙)的大师兄,王润身(王少华祖父)之师。江泽之之子江念祖,字景园,亦为名医。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季,兴化霍乱大流行,史称“戊子大疫”,奔走求医者,纷然于道路,往往转瞬之间,遂不及救,穷困者更是“求医弗得”“死不旋踵”。据后人描述,当时民众脖子上都挂上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住址,防止突然倒地,无人相识。江泽之参与“兴化实济局”,使众多患者应手而愈。当年秋天,四圣观(现兴化东岳庙内)刻板刊行了江曲春、赵海仙之撰《霍乱辨证》。江氏霍乱论辨注重辨证,注重霍乱每一阶段所出现的不同症状,以自通汤治阴盛格阳,四逆汤、来复丹治格阳于外,六味回阳汤救阴竭阳危。
清代宝应人张振鋆,光绪庚寅(1980)恩贡,曾任多地知县,博览方书,著《喉痧正义》时曾请江泽之作序,江泽之写道“南北分途,寒温各异,喉症发于天气炎亢之时,时常也。发于阴雨湿蒸之候,其变也”,说明了他对喉痧疾病的认识,及中医治疗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
笔者在《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中找到《江泽之医案》全册(200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得以饱览其名医风采。医案原分上下两卷,共有272则,其中涉及的病症有54类之多,以内科为主,兼见妇科、外科、五官科等等,基本上可以全面地展示江泽之的学术成就,其临症经验丰富,诊治疾病全面,对医学理论有独到见解,病案常由主症病机入手,简明扼要,尊重事实,值得推崇。
江泽之病案一般由主症病机入手,直奔主题,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语言简洁。对中医经典著作了解颇深,对经典方剂,信手拈来,临症加减。遇到一些危急重症时会写明“症属棘手”“拟方以尽人力”等,一方面说明作者尊重事实,另一方面能够救治危重病患,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医疗水平很有价值,进一步地印证了后人所描述的“为人极慎笃”。
江泽之用药组方精炼,一般以十味左右为多,重视升降开合,寒热相配。兴化为里下河水乡,湿热多为患,湿热之邪,即不可清之太过,又不可温燥太甚,作者或清宣,或芳化,或温燥,或苦寒,或渗利,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轻灵取巧。众所周知,《伤寒论》中泻心汤是最经典的辛开苦降之剂。江泽之亦多次运用此方,且剂型丰富,包含汤剂、丸剂、散剂及膏方,因人因病而异。
江泽之在治病过程中还特别注重情志调节,病案中常写着“速当开展胸襟,庶得与药饵兼功”或“速当戒怒远烦”等,与现代临床治疗时建议患者要有积极的心态是相同的。“虚损 案4:郁怒伤肝,木扣金鸣,以致营卫交亏,乍寒乍热。更加阴不内守,癸水淋漓。脉象虚数,损怯根基已露。速当安闲静养,佐以药饵,方可化凶为吉。桑皮,青蒿,阿胶,地骨皮,牛子,杷叶,杏仁,鳖甲,甘草,马兜铃,晚米。”从癸水淋漓,乍寒乍热,脉象虚数,可推断改患者处于绝经前后期,肾气渐衰,冲任虚损,阴阳之气不能平衡,又兼郁怒伤肝,肝火灼伤阴液,肝反克肺,证见咳嗽。组方滋阴降火,清热止咳。现在我们都知道更年期女性,情绪波动大,容易产生很多疾病,自我情绪调节非常重要,江泽之要求患者安闲静养为主,佐以药饵。
现代人去看古代的中医,张仲景、孙思邈他们用方之精,用药之当,出神入化,似不是人智所能及,离我们太过遥远,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落榜秀才读几本医书则可成为中医,又似乎对医生这个职业太过随便。细读江泽之的医案,我们才发现,清朝年间,兴化地区,医家基本功之扎实,临床经验之丰富。他们熟识经典,背诵汤头歌,由师带徒,代代传承。严谨治学,仁善立业,治病救人,不分贵贱,着实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