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天堂也就是广场书屋的模样

2018-09-15 07:55:21 兴化日报(数字报)

 □冷玉斌

出小区东门转北行,上文峰大桥,到板桥东路与文峰路交叉口,转西直走,沿板桥西路直行,连过长安路、英武路,至儒学街,沿小道往北,奔儒学广场,广场西侧,可见巍峨之“父子科第”牌坊,牌坊之后,青砖黛瓦幽深所在,有高谷故居,任大椿读书楼,兴化文学馆,如今,更有乡人所爱的广场书屋。

每次都是这样,骑着车,沿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线,一路骑过去,越来越接近书屋,心情也会越来越好,这还真不是套话,有“诗”为证:今天我值班,阳光好灿烂。云下树斑斓,快来把书翻。这是2016年8月6号,当天是我值班,这几句乃发朋友圈所配,正是轻松愉悦之心情写照。其实已经忘了具体情形,重读到此,方才觉悟已两年过去,幸好彼时的快乐留了下来。这快乐,当然是因书屋而起,也是因书屋而留。

也说不上来,这些年到底去了多少回书屋。有时是因为任务而去,或是值班,或是分享;有时则带着女儿闲晃过去,拍几张照,留几帧影;还有几次,是带着外地朋友寻访而去,看文学馆,看广场书屋。没错,书屋就是个这么个有吸引力的地方,歌里唱“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千遍”还没有,“不厌倦”也是自然。何以至此?大抵有三,正是我的喜欢。

广场书屋,是“书香之屋”。这个于我最重要。还记得小时候,家乡也有些冠之以“书屋”的租书门面,书籍不精,租价不菲,然望书兴叹亦无可如何。广场书屋,一破此无明之障,比前者高出几层天,书多,精品,免费,是非常好的阅读去处。我没数过书屋里头到底多少书,隐约记得以前的介绍,说书屋陈列图书两万多册,都是毕飞宇先生“化缘”而来,是国内一线大社与文化传媒机构精挑细选出来的。有几回,沿着书脊看过去,这本那本,很多可看之作,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去年六月四号,那天同样是值班,正是下午,读者不算多,读完自己带着的书,就在架上寻觅一二,无意间看到,近门处“三联”架上,最下层竟是新出的“北岛集”,诗选《履历》《在天涯》,还有散文集《城门开》与著名的《时间的玫瑰》。书装做得庄正,很是入眼。兴致勃勃打开《城门开》重读,“在日光灯下,他们无处躲藏,失去想象的空间,过早迈向野蛮的广场”,当年读到此句,就悚然心惊,印象极深,北岛文字,不能说是清浅,注入了浓烈情感的词汇,往往直指人心,“无处”、“失去”“过早”“野蛮”,与之对应的是,“想象”“空间”“广场”内中机杼,自可体会。这一篇早前读过,不新鲜,开心的是,读到北岛为三联版新撰小序,文章不长,漂亮又深情,于是兴冲冲拍下,此刻写着文章,又重读一遍:

感谢师傅们,教我另一种知识。谁引领青春岁月,在时代高压下,在早地的裂缝深埋种子。

乍读下,既有激动,也有感慨:时间过去了,时代不一样了,高压不再,已有了广场书屋这样的场所供人阅读。在看不见的将来,不知道会有多少青春岁月会因书屋而得引领,并且,深埋下珍贵的文学与文化的种子。

书屋,更是“阅读之屋”。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广场书屋的书不外借,但全架开放,只要人在书屋,尽可取阅,这般大方与自在,便使得书屋人气极旺,尤其是陪着孩子的家长,与孩子一道阅读,成了美事一桩。好几年前,媒体报道书屋,有一个例子,恰好与语文学习有点联系,至今记忆犹新:

唐女士是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她是从朋友圈知道广场书屋开放的消息,当天,她也带着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来到广场书屋,一本带拼音的少儿读物让儿子爱不释手,她也借机会教儿子拼音认字。“这里的书非常全,不但有小孩读的,也有大人看的。”唐女士说,以后只要有空,她都会带小孩到这里感受“书香”。

在书屋领着孩子认拼音可以再商量,但唐女士说以后多到此地“感受书香”,这个由不得不认同。书屋,要的就是这样。

还有一回,我大概是过去与小朋友分享,结束后,遇到一位普通读者,四十岁上下,背着小书包,在读一本英文书,似乎在背单词。我好奇,整理图书的间隙与之搭话,她热情得很,把广场夸上天,环境好,安静,书品好,在这里学习不受干扰,每次开放总来,云云。她说得兴高采烈,我插不上话,频频点头,同样打心眼里高兴,阅读是迷人的,书屋把阅读的迷人带给每一位读者,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要说最后一点,自己身在其中,更是有所关联,那就是“志愿之屋”。除了作家志愿者,广场书屋更集结了一大批水乡教员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书屋的管理与开放工作,值班、清理、服务读者,更重要也更有价值的是,是开设了一堂堂讲座,既有面对大读者,也有指导小读者的。我个人就在里面讲过故事,讲过电影,讲过阅读史,还专门讲过毕先生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每次去,都带着满满的热情与期待,每次回呢,也同样是满满的,满满的收获和幸福——看到孩子们在听座时,要么奋笔疾书记下笔记,要么积极发言妙语连珠,作为志愿者,怎能不油然而生出一份稳稳的幸福?不过,这一点,书屋所有志愿者都在默默做着自己擅长的工作,大家都在为书屋贡献着宝贵的力量,不多讲了,免得有自我吹嘘之嫌。“志愿”之屋,实际就是“爱心”之屋,爱什么?无非是爱孩子,爱阅读,爱好书,这么一班有爱的人,继续读,继续走,继续做,挺好的,更加喜欢。

嗯,想想,这些天忙碌,很有一阵未往书屋,找个时间,再去看看吧。还记得先知一般的大作家博尔赫斯有名言:“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在水乡,爱屋及乌,我倒是想说,如果有天堂,那么,天堂也就是广场书屋的模样。

4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