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别来
□汪夕禄
中国人对秋天总有别国他者无法体会的热爱之情。特别是中国的读书人,在他们的心头都压着一个多样的秋,日久天长,便成愁了。在我心目中,近代最有名的描写秋天的文章应该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郁达夫写《钓台的春昼》,写《春风沉醉的晚上》,然而我还是觉得秋才是他写得最好的。他这个人就像秋一样,热情地伤感着,饱满地忧伤着。但是,即使我热爱着郁达夫,热爱着秋天,我还是盼着,秋天别来。
欧阳修在《秋声赋》里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秋是繁盛之后的迅速衰退,是到达顶峰之后的一落千丈。中医强调秋天要补,因为经历了炎夏,人的能量消耗厉害,秋天人的气脉较弱,秋困,秋乏,皮肤干燥,干劲不足。表现在大自然方面就是秋的萧瑟,色惨淡,容清明,气栗洌,意萧条。如此看来,秋天不来也罢。
有人可能会说,农人最愿秋天到来。我亦有不同意见。人之最快乐应为眼看目标定可达成,而又未实现的那些时刻。就像小儿吃瓜子,并不急于饱食,而是分成一小摊,待所有的壳儿都剥去,再一把放进嘴里咀嚼。最快意不是最后时刻的瓜子香,而是等待过程中的无限遐想。再说,世上有余味的东西本身就少,等待,在想象中把玩方是真快乐。农人收割稻子,一身劳累,虽头枕粮堆又怎样?不及立于田野之侧,看稻穗昂扬,花香扑面。所以,我在此也要替农人说一句:秋天别来。
四季之中,秋天景色最美,色彩最丰富。春之色过于强调生命初始之绿意;夏之色过于放纵,让人有一览无余之感;冬则过于严厉,避之唯恐不及。然而也因其至美,人们身处其中,总有隐隐的担忧。如此美丽,怕也是短暂的吧!与其看着这样的美景在寒风中消亡,倒不如站在远远的春夏,怀着无比的爱恋,把秋当作一个正在远处等待的希望,让人们对这世界的美充满信心。所以,秋天再美,终是要变得不美,那么,秋天别来。
其实,我在絮絮地说着秋天别来的时候,心里却盼着那诱人饱满充盈着成熟香气的秋早早地到来。哪怕,只一瞬间,要知道,隔了冬春夏,下一个秋又会准时来到。这又是中国小民们的大智慧,万物循环,此是天道。
既然这样,就把“秋天别来”当作处在爱情中的傻女子急急切切地对着情郎说的那个言不由衷的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