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电视机的变迁

2018-10-19 09:39:29 兴化日报(数字报)

□花满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跳舞,天天变花样。”这个谜语说的就是电视。一台小小的电视机,能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

我出生于1966年,当时住在只有5个生产队的小村子里,对电视的初始记忆,是1981年村里买回来的第一台捷克斯洛法克产的24英寸黑白电视机。当时有了这“稀罕”物,村子里沸腾了,像过春节一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挤到村小学的操场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那台大木箱式的“电视机”,尽管屏幕上黑乎乎的什么也没有。

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村保管员才拎着一桶柴油,和电工满头大汗地回来了。柴油是干嘛用的呢,因为当时电很紧张,老百姓戏称为“脱裤电”,意思是大家睡觉了才能有电,所以遇到大事,要用柴油机临时发电应急。

一阵忙碌后,在一片欢呼声中,电视带着雪花和噪声亮了,村支部平增宏赶紧旋转电视机上的频道按钮,几个生产队长也不停地旋转着一根很高的毛竹杆,上面有赤剥线做成的电视天线,一边旋转一边大声喊:“现在清楚了吗,要不要再转了”直到有人应答:“不动,有人影啦!”村民们都很激动,也很纳闷。这个“大木箱”里面怎么会有人,还会说话?但所有人都一声不响地盯着看。

可是好景不长,一阵晚风吹过,图像声音都没了。再调,要么有声音没图像,要么有图像没声音,一会雪花满屏,一会马赛克,一会波浪纹。没办法,最后只好扫兴而归。

后来,村里买了台14英寸彩色电视机,那时刚经过第一次农网改造,已经能正常用上电了。一到晚上,男女老少顾不得夏热冬寒,顾不得白天劳作的疲惫,简单吃过饭后,便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有的人一直看到电视上出现“再见”两字才罢休。那时候我晚上经常做梦,梦见自己家里也有台电视机,醒来后总是有些怅然。

1987年,我的梦想终于成真,家里有了第一台17英寸上海产的“飞跃”牌电视机。当时任乡干部的父亲从兴化城买来一种叫电视“彩色片”的东西,贴在电视上,尽管画面有些花,但影像五光十色,真是好看。一时间家里来客倍增,大有挤破门窗之势,我家简直成了放映厅,每当左邻右舍意犹未尽地离去后,父母总是连夜忙着收拾着残茶剩水和遍地烟头,虽然有些累,但心里很自豪。

后来,我家又购买了29英寸、32英寸的电视。一次春节后,与妻子去兴化城购物时,当时还是砂石路的英武路上,恰逢民政部门搞福利彩票活动,购买2元一张的彩票兑奖,意外地中了一台“熊猫”牌29英寸的大彩电。

到了1998年北京开亚运会的时候,电视在我们村基本普及了,许多人家都有了彩色电视机,各家各户的室外电视天线密密麻麻像蜘蛛网一样。电视节目也逐渐丰富起来,频道越来越多,播出时间越来越长。

大概1999年年底,镇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不到半年,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了,电视画面更艳了,声音更清晰了,频道也一下子增加到28个,新闻、科学、军事、戏曲、少儿、经济、娱乐、体育,要什么有什么,电视成了一个囊括天下的“万花筒”,电视把我们与外面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了。

细细想来,我家与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经历了电视机从无到有、从小尺寸到大屏幕、从黑白到彩色、从“大屁股”到超薄、从接收无线信号到接入宽带的过程,节目从单调枯燥到丰富多彩,现在甚至还可以自选、回放,用WIFI连上手机,还能看儿子小时候唱歌跳舞、背诵诗词的影像,或自己录制的小视频。

40年来,我家先后更换了7台电视机,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机的变化不过是这宏大乐章中的一个小小音符罢了。

40年光阴荏苒,40年改革开放,衷心地祝愿祖国强大,祝福祖国和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