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疼痛之名,藏以热爱之魂
以疼痛之名,藏以热爱之魂
——读《半个父亲在疼》

□闻 琴
古朴的装帧,墨香的纸质,深褐色封面,浅棕的扉页,整整313页,这是著名作家庞余亮首部自传体亲情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共四辑)。读罢,掩卷,朝暮沉思。激动难抑处,哽咽几欲泫然。
有的人文字跳动如精灵,有的人文字华美如锦缎。日进斗金,风靡畅销,在时间的前行中却又很快被遗忘。但作者的文字却有着不可言动的魅力。沉稳、干练,与平和率真中见大气势;冷静从容的笔调下,又流淌着一丝真挚的铁汉柔情。
他的文字会说话,会呐喊,会奔跑,纵横跌宕,一泻千里。他的散文随记,有如烧酒烈醇,有似晚饭花静谧芬芳,有像里下河的水清冽浩荡……这位正当中年勤奋耕耘的作家,儿童时代曾在里下河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无拘无束地嬉戏;青年时代曾在春风十里的扬州读书,在油菜花遍野的乡村学校当过老师。回首半生,他把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都编织成了熠熠的文字,作别过往,作别青春,开启下一段的旅程,继续拥抱他一直热爱的生活。
“痛,是一场隔岸观火的告别”
文集第一辑“父亲在天上”,是作者献给父亲的文字。作者回忆父亲生活中的琐事,比如卖甘蔗、种黄豆、过年大扫除、炒韭菜等事例,从不同的视角描写出一个严厉暴躁但又任劳任怨偶尔也会表现出一点亲情的父亲形象。父亲是立体多面的,有棱有角的,粗糙而又真实。所有与父亲有关的恩怨情仇,快乐悲伤,不堪龌蹉和责任忍耐,作者都坦诚地予以记录。
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涓涓流淌的细节。
父亲老了,瘫痪了。他流着哈喇,带着乞讨的眼神看着昔日被自己冷落的老妻,用拳头揍大但已然能独当一面的儿子,可怜又可恨。在生理意义上,父亲只剩下“半个”了。在作者的精神领域,从来只承认父亲的半个人格。父亲是身心残缺的,完美的父亲在天上。
作者带着冷漠,甚至带着仇恨照顾父亲。为了说服自己继续伺候下去,他不断安慰自己“父亲死了就没有父亲了”。父亲终于死了。那一刻,他以为得到了解脱。可失去父亲,才明白父亲存在的意义。父亲是作者自省的镜子,是对立面的参照物,时时警示他,该怎样快速成长,做一名合格的父亲。他又开始念叨父亲的好处了,父亲总不是一无是处的。久违的亲情袭来,令他良心不安,他开始踏上寻找父亲过往脚步的征程,在人群中流连,只为了嗅一嗅那相似的气息。
父亲一辈子都在为吃食奔命。谋生的父亲,存活是首要问题。解决自己的一日三餐尚不容易,又怎有耐心当一名好父亲?自然也不会做父亲。父亲一辈子没有融入“父亲”这个角色。他不懂精神为何物。可儿子受过教育,他需要精神食粮。这就造成了矛盾。为生存压力而焦躁的父亲不会理解儿子写的诗歌散文,认为都是无病呻吟的东西,还担心会惹麻烦,也就理所当然了。
可父亲难道就不爱儿子吗?儿子就不爱父亲吗?充满瑕疵的亲情,就如同掺了石子的米饭,难以下咽,但为了活下去,又不得不以此充饥,泪流满面也要吃下去。想起父亲,作者依旧会疼。只是,这疼在岁月的流逝下,已是回忆中的隔岸观火,不痛不痒,云淡风轻了。
父亲的这一页就此翻过,一切都随风而逝。人生中除了父亲,还有别的情感。作者静静伫立父亲的坟头,带着遗憾与微笑,虔诚鞠躬,希望父亲地下永宁。
“多希望有人,爱我至终老”
文集第二辑“报母亲大人书”,则是作者献给母亲的文字。作者从母亲的日常劳作,倒石臼,做雪汤圆,做慈姑圆子,给我冰糖等家常情节写起,刻画了一个吃苦耐劳而又坚强隐忍的农村母亲形象,情真意切直渗纸背,读来一掬感动热泪。
母亲,终日劳动,也不忘爱美。母亲最爱的香草是蘼芜。一为它是寻常植物易栽易活,二为它清香芬芳。早起梳妆,日日擦在发髻,就像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或许母亲在追忆自己的青春?)作者遗憾隔着44岁的年龄差,没有见过母亲年轻的时候。但在他的笔下,我仿佛看到一身干干净净蓝大褂的母亲,梳着油光水滑的头发,发髻纹丝不乱,插一朵蘼芜,端端正正,坐在院子里纳鞋底缝衣裤,一举手一抬头,便已是温柔了时光,抚慰了岁月。
毫无疑问,母亲爱着她的小儿子。纯朴的爱,笨拙的爱,无言的爱。她用最寻常的菜蔬,翻新出美味的食物。炸慈姑圆子,炒慈姑腌菜,做雪疙瘩。她竭尽农村妇女的智慧,在自己日渐衰老离开人世之前,尽可能补偿小儿子更多的母爱……母亲和父亲不同,她是苦槐,沉默憨厚,一生只懂奉献,唯独忘了自己。母亲不在了,带给作者的是无尽的追忆和思念。
作者遗传了母亲的容貌和性格,相同的基因令他更倾向怀念母亲。人生兜转,起起落落,平庸而冗杂,他总常梦到母亲,母亲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人世艰险,在困顿和疲惫的奔波中,作者更是无数次地想起母亲。如果这世上能有一个人毫无保留地永远疼爱着作者,她只能是母亲。母亲不在了,依恋的家园没有了,“我”将永在旷野游荡,踯躅孤独,迷失怅惘!!
“在蒙太奇的雾里记录”
第三辑“绕泥操场一圈”,则是乡村孩童秘密成长日记。作者以老师的视角写下校园孩子们一日日的成长逸事。而我宁愿以为这是一组镜头特写。镜头是电影最小的元素,日记也是文字最简单的载体之一。作者将学校纪事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按照生活的逻辑,遵从内心的情感宣泄,进行剪辑、组接、拼切,留下精华,去掉糟粕,隔着蒙太奇的迷雾,给读者以特殊而又新鲜的想象。阖上书页,我仿佛还能听见那些清脆如铃的笑声,隔着流年,穿透时空。
第三辑文字生动有趣,而又发人深省。那些淘气的、可爱的、顽劣的、千姿百态的孩子们,给劳累的父母和疲惫的乡村带去多少欢乐的颜色!他们是喳喳的小鸟,是忠诚的小狗,是淘气的野猫和不能驯服的野兔。作者见证了他们童真的岁月。可另一面,作者也深深忧虑。打工潮的冲击下,浮躁从城市蔓延进了乡村。钱被奉为万能。有些孩子早早辍学了,被父母拽去遥远的南方;有的孩子还没经历少女时代,一跃而过成了呆板的妇人;有的被迫复制父母的人生,成为荒年饿不死的手艺人。
除了失学的孩子,还有被家暴的孩子,残疾自卑的孩子,被祖辈溺爱的孩子……待他们长大了,会在社会里担当怎样的角色?他们会结婚,也会生孩子,孩子很快长大,他们的孩子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
村庄早就衰朽,留下的只是老人。老人一旦故去,村庄唯留魂魄,将成为野鸟蜂虫的家园。繁盛最后只剩荒芜。一切都是轮回,一切都重新开始。孩子的孩子们,应当是没有任何包袱的零零后,但愿他们能冲破藩篱,比父辈活得更奔放更自由。
“时光往复,我心如初”
文集第四辑“永记蔷薇花”,则是作者回忆生活得出的感悟与智慧的结晶。文章记载了生活中或近或远的一些琐事,比如读书、观影、旅途、书店的搬迁、友人相聚等内容,一如既往地真诚,隽永。
最欣赏的就是作家的真。这是他通过仔细观察生活,写下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篇篇散文都是一颗颗晶莹的珍珠,绽放出作者的才华,表达出作者的爱与哀愁,同时也折射出人间百态。散文贵真。文中,作者尽情宣泄理想不可求的失落,但同时又振作精神再次奋发;他铭记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虽然只是一些极小的事,可这温暖了他在异地漂泊的灵魂;他更是欣喜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和他同样灵魂的人,他为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豪,并深深珍惜友情。他们彼此参与彼此的人生,一起自省,一起成长激励,互携共进。
命运似乎是安排好了的,但又是有迹可寻的。可是大部分人,注定还是平凡的命运。但这又怎样呢?一生有过灿烂绽放就好,就如同蔷薇花。永记蔷薇花。沉默的命运里,仍旧要努力寻找蔷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忘初衷,不负初心。不管是乡村学校,还是鲁迅文学院,这条路,作者走得那么辛苦疲累,可又那么甘之如饴。他虽然不知路的尽头在哪,但已经饱览了一路好风景。
四个专辑,“父亲”是作者初涉人世风雨的所有苦根;而“母亲”,是为他遮风挡雨破败而又厚实的瓦房;学校或操场,是作者人生旅途小憩的一个驿站。这些都不是终点,拭拭灰尘,必然要离开的。他还得上路,写下这些过往,是为至死不渝的铭记,更是为轻装上阵的告别。
人生是一场旅行。每走一步,不同阶段,对生命和亲情的体会各有不同。痛恨的,会变成热爱的;回避的,会成为眷恋的;渴望过的,却已无所欲求。这是作家个人的命运际遇,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面临的困惑和难题。从这个角度说,《半个父亲在疼》也是一本治愈系的好书。
“我”亦浅薄,“我”亦虔诚。以疼痛之名,藏以热爱之魂。荆棘鸟不停用喙刺痛身体,只为了能继续在空中歌唱。忽视那些疼痛吧。转过身,和作者一起,多多热爱这个世界,多多拥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