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终审落下帷幕
□本报记者 郭亚群
2018年10月19日上午,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的评审工作在上海落下帷幕。宗璞的《北归记》、陈彦的《主角》、付秀莹的《陌上》、普玄的《疼痛吧指头》、赵本夫的《天漏邑》等5部作品获奖。兴化本土作家夏小芹的《娘已嫁人》获得特别奖。
评审过程中,评委们有时达成共识,有时意见相左,经过三轮投票、数次讨论,最终评选出得奖作品。评审的间隙,记者采访了几位终审评委,他们阐述了参加施耐庵文学奖评审工作的感受、自己喜欢的作品,以及对兴化打造文学之城的建议。

陈建功:(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我们在开创施耐庵文学奖奖项的时候就有一个原则——不断根据我们在评奖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当然,每次评奖我们都会发现,还是有一些事情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次我们在评奖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微妙的、需要调整的地方,评奖之后会建议组织委员会下一次评奖的时候再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看了这次终审的作品,我很兴奋。因为在此之前,我对中国的长篇叙事文学是不太乐观的。我们的中短篇小说这几年都呈现出非常漂亮的成果,但是长篇小说一直没有看到特别好的状态,只有个别作品还可以,可是没有总体上的起飞。看到参评的20部作品之后,我感觉非常高兴。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所涉猎的题材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创作风格也比较多变,注意了角度,注意了切入。应该说这次参评的作品展示了近年来中国长篇小说取得的长足的进步。
宗璞先生的《北归记》是我在评奖之前就关注的作品,她写了野葫芦引长篇系列,《北归记》是最后一部。宗璞先生的创作是令我非常感动的。她在90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北归记》。创作的时候,她已经双目失明了,耳朵也听不见了。宗璞先生的记忆力非凡,她复述了《北归记》的全部,打字员把它打出来,然后再审再改,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这部作品对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有很好的展示,是一部很有书卷气的作品。另外,李宏伟先生的《国王与抒情诗》,有人说它是科幻作品,我觉得它是未来作品。他写的2050年的一个故事。对中国的、世界的、人类的未来前景做了很大胆的估计和描述,他这种描述应该说和我们现在很多哲学界、思想界对于高科技对人类情感的控制有很强的预设性。这种预设性,使它充满了科幻的色彩,但实际上我觉得它要紧的不在于科幻,而在于提醒了我们,我们的情感、人类的密码都被科技控制之后的危险。作品充满了对未来世界、人类处境的担忧和关心。这部作品在青年读者中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应,我也很喜欢这部作品。但是评委中也有忧虑,毕竟这是带有科幻未来的作品,它能不能体现施耐庵文学奖的特色呢?所以我们看中的作品不一定能评上,评出的作品总是评委之间达成了权衡。任何评奖遗珠之憾都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争取不鱼目混珠,争取评出好的作品。

南帆:(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联主席,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紫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参加施耐庵文学奖的评奖已经好几届了,总体来说,这个奖的质量一直是很高的。它风格多样,几部作品的美学风格,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另外它除了质量很高,分量也很重。这次宗璞老师的作品,众望所归;大家对《主角》《陌上》的评价也都非常好,它们都有作品内在的厚度。施耐庵文学奖非常有特点,它始终关注叙事文学,在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中,我个人还是对叙事文学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关注这一点。这么长时间专注地关注叙事文学,好像全国仅此一项。我觉得施耐庵文学奖应该一直办下去。
兴化我去过两次,这里已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家毕飞宇,而且兴化有非常好的文学气氛。大家对文学的关注,当然有领军人物的作用,同时也有大家对文学普遍的热爱。现在很多人都热衷于玩手机,连电视都很少看,但是我一直认为文学是文化财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希望兴化能够为我们一直守住这份宝贵的财富。

王尧:(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这是我第一次作为终审评委参加施耐庵文学奖的评审工作。读了参评的20部作品以后,我觉得这些作品基本上可以反映近两年来中国长篇叙事文学的成就。这20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相对来说都比较成熟了,总体质量是比较高的。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宗璞的《北归记》,这也是评委达成一致的。宗璞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她的《北归记》不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非常有特色。贾平凹的《极花》、格非的《望春风》等等,都是一些比较好的作品。
兴化市委市政府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且有价值的事情。施耐庵是我们江苏、特别是兴化的一份文学和文化的资源,也是中国文学非常重要的符号。只要讲到明清小说,就会想到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所以,某种意义上,施耐庵是可以代表兴化,代表江苏,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以其名字来命名这样一个文学奖项,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换传统文化,揭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体到文学领域,它除了是全国性的奖项以外,它还特别强调了对兴化本土作家的奖励。前两届获奖的作品,有一些是之后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可见施耐庵文学奖的眼光和品位,如此之高;另外,它有利于促进兴化本地的文学创作,培养自己的作家队伍,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值得肯定的事情。
兴化现在在打造文学之城,兴化是里下河水乡,人杰地灵,无论是人文、地理、历史,包括当下的文学,都有深厚的积淀和表现。首先兴化有施耐庵为代表的历史资源,有非常深厚的文学背景;第二,当代兴化出现了毕飞宇这样具有影响力的作家;除此之外,兴化还有一批人,他们喜爱文学创作,所以兴化是一个文学的城市,也是一个文化的城市。打造文学之城应该以施耐庵文学奖为契机,包括施耐庵文学节等等。除了这些活动以外,还要注重全民阅读,更多地鼓励业余作者来写作,反映我们现在的生活。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让文学和所有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审美生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费振钟:(兴化籍文学评论家、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泰州市文联顾问、施耐庵文学院院长)
兴化这次参评的小说有十多部,这十多部小说在以往的两年之内,我都陆陆续续地读过。兴化长篇小说的创作很旺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长篇小说的质量上,还是不太平衡。总体上来说,很好的不多,大部分质量平平。希望兴化的作者们在写作长篇小说的时候,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长篇小说的空间很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需要。我希望在兴化这些业余写作者当中,能够看到更好的作品。
我觉得打造文学之城首先文学阅读的气氛要更加浓厚,阅读文学依然是我们今天所有阅读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个文学之城,首先是由阅读形成的一种文学风气。其次,文学之城也需要培养和涌现更多的写作者,不仅仅是写小说,诗歌、散文等其他的文学样式,都需要有更多的作者。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年轻作者,年轻人可能会有更活跃的思想和更活跃的写作激情。年轻作者是新的写作人口,文学之城需要一大批这样的作者来支撑。
施耐庵文学奖已经第三届了,前两届的施耐庵文学奖评奖之后,在国内,甚至海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届,虽然隔了一段时间,大家都还是很期待施耐庵文学奖能够推出更优秀的作品。对于施耐庵文学奖的愿景,一是希望施耐庵文学奖能最大地推进本土的写作;二是通过施耐庵文学奖的评奖,能够扩大施耐庵文学奖在整个中国文学界的影响;三是通过施耐庵文学奖扩大兴化的文化影响。特别是最后一点,一个文学奖项的设立是和一个地方的文化实力息息相关的。如果施耐庵文学奖能够达到提高地方文化实力的目的,那是相当好的。

激烈讨论中

紧张投票中

认真计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