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乡愁地标八字桥

2018-10-27 10:36:22 兴化日报(数字报)

长安桥

八字桥是兴化城最负盛名的古桥梁,位于兴化东城内东大街与北城内北大街交汇口以东,坐落在与北大街平行的东市河上,为一座东西向、单孔、花岗岩石拱桥。八字桥古称“中和桥”,又名“登瀛桥”,因其与南市河上南北向的永福桥(即古“长安桥”)相交如“八”字型,故别名“八字桥”。

中和桥

古八字桥始建于明代。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兴化知县陈宇在重修八字桥的同时,在桥上新建了一座“凌霄亭”供来往行人休憩,并于亭上悬挂“宰相里”三字匾额,与桥西“元老府巷”内的“状元宰相”李春芳府第相对应。重修后的八字桥上嵌有李春芳之孙李思诚撰写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中和桥碑记》,另有黄建中、魏应嘉等名人碑文。此外,八字桥上还建有旌表李春芳爱女李如芷(监生王之麟之妻)的“节孝”牌坊,桥洞内东、西两壁又各有一座神龛小庙,东祀“河神”,西祀“桥神”。桥、亭、坊、庙合于一处,这样类型的古桥梁在国内可谓十分罕见。

八字桥原为青石构建而成,清嘉庆年间,兴化育婴堂董事金承烈与同乡徐象山集得巨款,购买了一百多块花岗岩条石板,对八字桥进行整体重建。重建后的八字桥更为结实、美观,每逢阴雨天气,行人不再担忧之前青石板桥面的湿滑难行,因此人人欢喜称赞。继金承烈、徐象山之后,又有孝子张烺(字耀光)捐资再修八字桥的义举。

八字桥遗址原石

历史上的八字桥占据着兴化城中心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它连通着商业最为繁荣的东城内东大街及北城内北大街,又是东市河上由南往北的第一架桥梁,且与舟楫往来的南市河相距甚近。随着明清时期“金东门”经济的迅速发展,寸土寸金的东城内东大街已呈商铺鳞次栉比之势,于是便依八字桥南北两侧建起了遮覆河面的“过河楼”,楼下皆用作店面,桥梁、过河楼与东大街融为一体,使八字桥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商业“廊桥”。由于当时的八字桥一带热闹非常,遂有了“不逛八字桥,等于没到兴化城”一说。

八字桥景观

八字桥东、西聚集了大量兴化老字号,尤以布店、绸缎庄、钱庄、茶庄等为盛。由张诗创办于清同治二年(1863)的“张三泰布店”位于八字桥西堍。张诗虽为商人,却酷嗜风雅,他善养兰花,又爱好弈棋。相传吕洞宾曾化身乞丐来度张诗成仙,因张诗道行不够而未能成功,然而却因此流传下一个风俗,凡是兴化城的布店,招牌上都绘有吕洞宾的画像,成为一项行业定例。“张三泰布店”后归李姓,改名“李三泰布店”,在李法殷、李容甫兄弟的合力经营下,成为兴化首屈一指的 棉布店,后因日军侵占兴化而破产。

无独有偶,清末时,八字桥东名声颇著的“冯怡泰茶庄”亦因改换主人,更姓不更名,改称“洪怡泰茶庄”。洪怡泰茶庄的主人名叫洪仲祥,皖南茶商,太平天国战乱时因避难迁居兴化,在冯怡泰茶庄任经理一职。冯氏店主病逝后,乏子继承,由姑母冯老姑太代为掌管。冯老姑太将店铺转售给了洪仲祥,只有一块名家题写的店招牌不肯转卖,后经多方协商,以三百现洋成交,但新茶庄仍以“怡泰”命名。洪仲祥专请制匾高手将老匾“冯”字改为“洪”字,遂称“洪怡泰茶庄”。前些年,为振兴地方老字号,洪怡泰茶庄又以“宏义泰”为名在八字桥老街恢复营业。

以竹子为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的篦子(古人用以刮头屑及头虱)曾经是兴化的名优特产,篦子店中以八字桥西“刘正兴”最为知名。“刘正兴篦子店”的历史十分悠久,因其店内悬有一块郑板桥亲笔题写的“发光可鉴”匾额而吸引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观看,为该店招揽了无数人气,其所制篦子因此十分畅销。

兴化有人力黄包车的历史始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民国三十三年(1944)汉奸县长李恭简为乘坐黄包车防滑起见,命人在八字桥花岗岩桥石板上凿刻凹槽以方便行车,成为八字桥的一段伤痕记忆。

随着城内市河的填塞,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字桥已成为一座不见流水的旱桥,放平后的桥面成为老长安路的一部分。在以后的旧城改造大潮中,古老的八字桥彻底被毁,而代之以一座与原貌实不相符的纪念性桥梁建筑,聊慰老兴化人无处寄放的水城乡愁。

市民休闲胜地

 

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