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大医千秋颂 恩泽如海岳

2018-10-31 09:55:08 兴化日报(数字报)

大医千秋颂 恩泽如海岳

——纪念姚颂岳先生诞辰108周年

■/朱  杰

姚巍(1910-1972),字颂岳,以字行,祖籍大丰县沈灶镇,幼聪明颖悟,受乃父熏陶,许多书看过一遍就能背诵不忘。19岁从东台名医姜子维(1889-1965)学医,每天清晨与老师共同研读中医经典,与老师亲密无间,亦师亦友。后来,老师将侄女嫁给他,让这位徒弟成了侄女婿。他23岁独立悬壶应诊,在老师家庭中看病的威望,甚至超过乃师。1948年他迁居兴化戴南镇,建国后创立戴南中医联合诊所,业医40余载,上溯灵素,下逮近贤,治病精于辨证,尤重舌诊,融经方、时方于一炉,屡起沉疴,求治者络绎于途,名闻遐迩,医疗范围遍及东台、泰县相邻县市。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师承教育纳入了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姚颂岳为兴化最早的两位政府指名带徒名中医之一,“南姚北徐”(另一位是兴化市中医院的首任院长徐霭青)开启了兴化现代中医师承教育的新模式,既延续了传统师承教育,又在体制、管理、内涵上有了嬗变与开新。姚颂岳对中医内科、妇科多有建树,白天诊病,晚间授课,十余年间,滋兰树蕙,培桃育李,先后带徒数批计20余人。《戴南镇志》记载,他深入浅出、医文结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卫生部原司长吕炳奎的赞誉。《兴化市志》统计,1957年兴化第一批中医带徒,昭阳中医联合诊所徐霭青、戴南医院姚颂岳2位中医带徒6人;1958年,县人民医院姚彝伯、刘汉年,昭阳中医院戎韵南等6位中医共带徒12人;1959年,全县有12位中医共带徒53人;至1963年,全县有39位中医共带徒113人。兴化现代中医师承教育与建国以后成立第一批中医高等院校,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实践证明,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各有千秋。姚颂岳独到的带徒方法与高效的教学经验在全县得到公认,并共享、交流。他的杰出弟子有丁培孙、房满庭、张常森、季德隆,翟国权、吴有德、王一鹏、姚加达等。其中,丁培孙曾任顾庄乡卫生院党支部副书记、县人大代表,姚加达曾任合陈镇卫生院院长,季德隆于1997年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1979年全国中医选拔考试,兴化市录取的有11位,其中姚老的学生就有季德隆、翟国权、吴有德、王一鹏4人,几乎占了兴化的半壁江山,日后他们都成长为医疗骨干,是兴化中医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先生善用《内经》方。如半夏汤(即后世所谓半夏秫米汤),半夏温可燥痰化饮,辛能开结消痞而“去其邪”;其体且滑以“通其道”,利痰饮下行。有殊于其它谷物之性的秫米与之相配尤良,既借其稠粘之质,以缓半夏温辛之力于胃中充分化饮,尽“去其邪”;又赖其润上之性,以助半夏滑利,畅“通其道”。再取性动质柔的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之水(即“甘澜水”)来煎药液更助药力。故痰饮中阻,胃气失和,升降无序,阳不入阴的不寐者,饮之后有“其卧立至”之效。除治不寐,可扩用于痰饮为患的胃脘痛、中风、癫狂等疾。在临床中喜以半夏汤为基本方随证施治。如痰气郁结、心胆气虚者,多与枣仁温胆汤相配;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者,多与蒌贝温胆汤同伍;痰火互结、胆涎沃心者,多加夏枯草、左金丸等品,均能得心应手。

先生激赏《内经》乌贼骨丸(乌贼骨、茜草根、雀卵、鲍鱼汁)乃通补奇经第一方。鉴于鲍鱼罕见、雀卵难取,可代之以龟版、鳖甲、苁蓉、鹿茸等益阴温阳之品。就乌贼骨、茜草根而言,前者咸湿下行,塞中寓通,具化瘀固脉之能;后者苦而微酸、微寒,活血止血之功兼备。两者相伍,寒温平和、通补功缓,最得制方之妙,应视为调理奇经的基本方药。既可参入苦辛、芳香剂中治其实多虚少者;又能配于甘辛温(润)补方内治其虚多实少者。故应用范围较广,凡久治难愈的月经不调、带下、产后及妇人杂病均可用之,而不必受《素问》乌贼骨、茜草根(生用)四一之比所囿,而根据本虚标实之轻重,灵活运用。概言之:虚实相当者,乌贼骨、茜草根各为9克;虚多实少者,前者为12至15克,后者6至9克不等。若崩漏及老年经断复来,症见出血量多,无瘀块者,茜草根则微炒或制炭入药,以增强止血之能;实多虚少者,前者9克,后者9至12克,或不伍乌贼骨而径用茜草根者亦为常例。

先生亦善用仲景方。如治产后腹痛:某女19岁,大产21朝,恶露已断,小腹痛坠,腰酸,小溲量少频数,拟当归芍药散加味。处方:当归2钱、白芍4钱、川芎2钱、茯苓3钱、焦术2钱、泽泻3钱、车前子3钱。先生指出,《金匮要略》之小建中汤与当归芍药散同为妇人腹痛而设。但前者适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里急腹痛,见腹痛喜按、心悸、虚烦、面色无华等症。后者则用于肝脾不和、气滞血瘀、兼有水湿所致腹痛,辨证关键在于病起产后,小腹坠痛,痛有定处,小便不利。故治以当归芍药散,使肝脾和,气血调,水湿去,则病自已。

先生常言,杂病病情较长,变化较多,不可能如治外感,一汗而退,一清而解,一下而安,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一方面,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一方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对于疑难重症,临危不惧,匠心独运,往往能起沉疴于微茫之间。如治马某,男,20岁,1966年3月诊。起病两年余,某医学院数位教授会诊行肝穿刺等检查,确诊为“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乏药可治,动员出院回乡。归来不久,病情恶化,腹水迅速增多。先生接诊后,予攻补并施,重用鲜水蛭,用量超常十倍,腹水旋即消退,后见肝肾阴虚证候,宗育阴潜阳法,治以三甲复脉汤加减,调治年余,竟获新生。

先生会看病,善教学,能撰述,通诗词。1957年被聘为《江苏中医》特约编委。业医之余,兼善古文诗词,常与医中硕儒秦伯未相唱和。他与丁翔华(1919-1939)亦为知音,丁翔华是上海朵云轩创始人丁健行之子,深嗜金石、书画、诗文、拳击及西洋剑术,寝馈积学,年未弱冠,已名著艺苑,惜乎英年早逝,艺林人士,无不痛惜,遗著《蜗牛居士全集》由芮鸿初主编、丁翔熊编辑、上海丁寿世草堂于民国29年(1940年)印行,诗文书画作品,按吉金遗墨、吉金遗绘、书体识小、诗文杂著、艺人小志、椿荫闲话等分门别类,也收录了各界名人为之所写悼词。其中有姚颂岳的一首诗:“书许徐熙诗谪仙,二王书法亦超然。君兼三绝犹余事,别有天才铁笔研。崇朝苦读究胡为,学得名成体不支。到底诗文呕心血,怆怀我欲去毛锥。”盛赞友人才高艺精,堪与五代南唐徐熙的画、唐代“谪仙”李白的诗、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媲美,于三绝之外,犹精于金石篆刻,然天妒英才,深为扼腕,真情溢于言表。笔者能够见到的姚颂岳的第二首诗,是1959年姚颂岳出席省卫技代表会议时即席口占:“百花齐放百川东,惊喜几疑入梦中。桃李成荫沾化雨,桑榆有幸沐春风。愧非大雅便便腹,愿瘁衰年渺渺躬。科学高峰须造极,唯期后起更专红。”诗中敞开心扉,写出了对新中国中医事业方兴未艾、春色满园的喜悦之情,表达了愿鞠躬尽瘁、贡献全部智慧的决心,也寄托了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

姚颂岳先生为人真诚,谦虚谨慎,医德为本,师德铸魂,一心赴救,医术精湛,终生勤勉,磊落光明。他把一生献给了水乡,献给了中医事业。河水荡荡,云天苍苍,先生离开我们已近半个世纪了,然而,戴南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过他,城乡处处传扬着他治病救人的不朽传奇。

舌诊宏论,写杏林春秋,黎民长颂回春手;

流风遗泽,润水乡岁月,巍峨山岳大医情。

致谢:本文得到季德隆、张常森、史来恩先生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及姚老女儿姚碧女士的审阅,并参考了姚老众弟子发表的论著,谨致谢忱!

1957年1月1日,姚颂岳先生被聘为《江苏中医杂志》特约撰述人员。

姚颂岳处方墨迹释文:全兄,十月廿五日,劳倦内伤,阳虚热甚于午前,头晕耳轰,肢倦食不甘味,拟东垣补中益气加味:潞党参三钱,黄芪皮三钱,炒白术三钱,陈皮一钱半,绿升麻八分,春柴胡一钱,当归一钱半,甘草八分,蔓荆子二钱,生姜两片,大枣五枚。

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