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你好,记者节

2018-11-02 09:23:49 兴化日报(数字报)

□马琪琳

2018年11月8日,来到报社的第二个记者节。

“你好,我是兴化日报的记者”成为了日常用语。

说到记者这个身份,它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一张报纸的分量很轻,但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却很重。

最初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在机械地采访状态中,即只是听从安排。也想找寻新闻线索,写读者感兴趣的、愿意看的新闻,然而无从下手。做记者,需要眼界,需要“人脉”,需要勇气,需要很多。所以一时间,我很迷茫,甚至会去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记者。

还记得跟在前辈后面实习了两个月后的第一次单独采访,忐忑、不安,原以为很简单的事情却一时理不清头绪。在现场埋头记录会议的每一个流程、发言者的每一句讲话,用相机拍下每一个瞬间,生怕漏了些什么,写稿的时候更是抓不住重点。每写好一篇稿件,会去平台反复看编辑帮我修改了什么,满怀期待地等着稿件刊登。

随着时间推移,除去大大小小的活动稿、会议稿,印象最深的还是人物采访,我采访兴化泥塑非遗传人张美才、“抱火哥”滕加亮、见义勇为的王清宝、社区民警赵俊生、乐善好施的于俊雨、水乡才女童画、健美冠军瞿桂前……这一次次的采访,不仅使我业务能力得到了提升,更让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责任的担当和对梦想的坚持。

我写每周的家居周刊。楼市、房价,多么敏感的词汇。虽然以前我对这些并没有什么关注,但我知道,有许多人会时刻关注着楼市动态。因此,对楼市一无所知的我,每周在网上搜索楼市新闻,看看是否出台了新政策,房价是否有大的变动,兴化楼市房源如何等等。只希望能给有需要的读者们一些帮助,即使微不足道。

我还加入了周末特刊生活版,融入了新媒体。如何吸引读者眼球成了我每天考虑的事情,在摸索中期待着越来越好。兴化人的爱好,喜欢的去处、食物、娱乐活动等都成为了我的关注点。我开始观察别人的生活,写暑期的电影院、兴化的网红桥、大闸蟹;我发掘兴化人的乐趣,写中秋、国庆特刊向大家推荐假日方案;我探寻兴化的百姓魅力,写昌爷爷、瞿桂前等普通人的不普通之处,只为和报纸前或者手机前的你一起分享我们的家乡,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物,家乡的独特魅力。

又是一年记者节,回望初心,我们一直在路上,感恩前行。

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