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视频讲述新闻故事
□汪 翔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日益加快的节奏,通过智能手机看新闻和视频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本地的主流传统媒体,《兴化日报》也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提供新闻服务。就在去年,我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纸媒工作者变成摄像记者,尝试着用短视频的方式向大家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故事。
由于我以前没有做过短视频,在拍摄和剪辑方面的工作经验基本上为零。为了学习拍摄,一方面,我通过在电脑上看一些新闻纪录片,分析别人是怎样拍的,一个镜头与下一个镜头怎样去衔接。另一方面,平时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总是虚心地向同行请教,看他们在拍的过程中怎么选择角度,同时主动加他们微信,有什么问题,及时咨询他们。视频拍好还需要后期剪辑,我通过在网上买的视频课,一步一步跟着老师学习,并把重要的知识点记上笔记本上。每学一节课,我就用一些素材把视频剪一下,摸透剪辑软件的各个功能和快捷键。除了网上学习以外,平时休息的时候,我利用手机关注一些专业制作短视频讲解的微信公众号,在手机上看他们讲解如何制作视频,记住一些剪辑的小技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的短视频剪辑技术有了明显提高。
今年9月份,我参加了一个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短视频竞赛,以凡人说变化、凡事看变化的表现手法,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现当地人民群众40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改变。接到任务后,我和新媒体部的同事们群策群力思考短视频的主题。最后,我们一致认为通过拍摄,拍摄现有渡口和已撤渡建成的大桥,并通过对两位渡工的讲述和画面对比,来反映我市交通建设的变化。经过现场走访,我最终选取千垛镇瞿冯渡口作为取景点。在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我和同事一起来到瞿冯渡口,由村支书带领我们组织现场拍摄。为了拍摄一个好的画面,渡工师傅一边划浆,我们在船上一边拍摄,由于船上摇晃加上光线控制不准,有几个镜头曝光过度,只好重新拍摄。为了抓拍渡工划桨的特写,我需要拍好久才能拍到满意的画面。
在拍摄陈堡镇新造的三河大桥时,我们联系村支书找到了曾经的渡工,由他驾驶电动三轮车带领我们到大桥现场。为了使454米长的三河大桥全部展现在画面中,我要选举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乡间田野全是荒草,一不小心就会被野草藤划伤。为了采访群众对大桥建成的心里感受,请他们说几句心里话,我需要寻找一些健谈的村民,由于他们没有被采访经验,在拍摄的过程中,忘记词和笑场的事经常发生,我总是耐心地替他们把语言重新组织一下,一个几句话的镜头画面,可能需要重复拍摄好几次。
这些素材拍摄好后,我回去首先要打开看一下,挑选出有用的视频。后期的配画面的文字整理需要反复修改后最终配成音,在剪辑的时候,有时候画面和声音不同步,就需要重新补拍画面。当视频剪辑成片后还需要反复查看,配音有没有错别字,画面与配音有没有同步,成片审核后才能上传到腾讯视频生成链接发给同事,由同事放到单位的新闻微信公众号。一个短视频尽管时间不长,但把它制作出来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我前后拍摄了《昌爷爷的一天》《武者桂前》等新闻故事视频,通过拍摄和剪辑,我感觉到自己的技术有所进步。
虽然从事拍摄不久,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视频的主题和内容是最重要的,选好题材、认真拍摄和通过后期剪辑,总能做成让人喜欢看的新闻短视频。今后,我将继续注重视频的内容,重在选择好的人和事,通过多拍,多剪,多练,多请教,多学习,在学习中进步,争取多出好的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