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在家乡的洼地高举诗歌的旗帜

2018-11-02 09:25:14 兴化日报(数字报)

在家乡的洼地高举诗歌的旗帜

——品读第二期本土诗人作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地域润一方诗。

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在人心如此浮躁的今天,诗歌早被边缘化,仍有一批本土诗人,痴心不改,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把生活享受成诗歌,通过诗歌咀嚼生活。他们以自己的生活观察与情感体验,在生活的洼地,高高地举着诗歌的旗帜。这期推出的诗人王干荣、顾维萍、刘盛炀、周春山、王亮庭、单玫等就是如此,他们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这期诗歌所呈现的物、景、事,在物象和象征之间,透过语言的物质外壳,审视其精神内核,他们的字里行间摇曳出里下河的飞鸟、游鱼、霞光、河水曼妙灵动的气息。这种气息是弥漫的、发散的,也是穿透的、内生的,给人以震撼、创痛,抑或是抚慰、启迪,多维度给人以诗歌的美。

王干荣是位军转干部,他的诗句离不开军旅情怀,其诗歌从构思、情感的分寸感开始思考,在回望军旅的选词、战友情感动作的造像与构篇都有着深入的考量。既有怀旧感,更有精致感,具备了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一些基本元素。其中尤以对意象的多感处理最为出色。他的作品大气、阳刚,给读者留下阔远的想象空间。

顾维萍的诗具有含蓄的动态美。从他入选的三首诗,不难发现他是通过对家乡景物的描述或者心境的叙述来达到他的审美追求。这些描述性的语言具有跳跃、转移等动态的转折,诗歌总体上既不失含蓄,又呈现出诗的动态美。他从家乡景物、地域文化传承中寻找创作灵感,他的作品地域特征鲜明,生命体验独特,文化理解深刻,这些都是值得点赞的!

刘盛炀的诗则从写景写物兼带抒情入手,在寻常生活细节中升华而出的歌颂生活之美,以诗咏志,以物指情更是信守拈来。朴实、亲切,少粉饰、不拘泥。时而铺张、时而节制,时而委婉、时而简洁的叙述和抒情方式,带给了我们多元而丰富的生活之美,读刘盛炀的诗是一种有滋味的阅读,一种身心浸润之后的快感!这一点对于当下的诗歌创作来说,难能可贵!

周春山的诗是直抒胸臆式的,对乡事乡情的观察与体验,对乡韵乡情的指认与热衷,对乡问乡思的拷问与思索,诗人喻情于诗,彰显了自己的处世标准和价值取向。在诗歌取材日趋多样化的今天,诗人依然这样厚重和凝重,对乡土诗歌情有独钟,以一贯之,充满了依依柔情,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根植于田野上、沟垄旁。不能不说他对乡土诗太过钟爱,过于忠实的忧郁(思)情结。

王亮庭的诗,有着旁若无人的幻想和感受着细致入微的细节之美,在语言上不饰雕琢,有些就是平常口语,但总是直逼读者的心灵,可触可摸。诗的长短句随情感变化而变化。如同一个人的情绪,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他的诗歌风格、内在特质以及诗歌所传达出的个人性情有着特定的审视与品赏。他的指向是情绪化的,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细节的诗意记录与典藏。他的诗是对于心灵有着近亲般地冲击,读之不难触摸到他的感慨,冲动以及他的遐想。

单玫的诗句简短,诗人恐怕压制其蓬勃的诗情,着意雕琢自然之心跳动的音,达到凝练、精纯和厚重的效果。在情感的内涵上,仿佛要穿越人生的苍凉,把色彩的冷与追思的忆相交织,在语言的表达上追求虚实相生,意趣别指,以小巧见深蕴。二首小诗都能从生活中萃取典故和口语,融入真感情、真境界,创造出圆融透彻、归真返璞的表达方式。

作为诗歌阅读者,我在品读《兴化日报》本土诗人第二期作品时,不能忽略本土诗人对诗歌的坚守,在今天,不少人沦为物质的奴仆,诗歌已退到文化兴化的最后洼地。我们兴化是小说之乡,小说创作独占鳌头,散文创作一泻千里,唯有诗歌创作步履蹒跚,陷入洼地。放眼望去,视野之内尽皆新潮,兴化处在诗歌的洼地之中,但是,依然这么一批诗人们,虽然偏安一隅,身处洼地,却仍然高举着心中猎猎飞扬的诗歌旗帜,放弃了可以直接创造(获取)金钱的机会,放弃了丰厚的物质享受和消遣时光的闲情异趣,固执地相信,神圣的诗歌之旗定会长卷青空。他们选择了诗歌,选择了清贫和高贵,让诗歌的旗帜高于一切,他们一丝不苟地将祖传的汉字反复筛选、打磨和精心排列组合,始终让五千年的汉字闪耀出青春的光芒,吐出自己的赤心和热血,献出自己的傲骨和灵魂。

他们当中不管是早已小有成就的中年诗人,还是创作势头正猛的青年才俊,其作品诗艺的纯粹和精深的内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这期诗人及其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诗歌活力和高贵品质。他们是家乡洼地的诗歌旗手,只要他们诗心不死,兴化诗坛,一定会成为诗歌精神的高地!

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