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养和堂药店

2018-11-09 09:25:06 兴化日报(数字报)

“丸、散、膏、丹、汤”当中,丸药又分水丸、蜜丸。水丸,用药匾加水和药末,人工叠成;蜜丸,是用蜂蜜加药末手工搓成;散,是药末,通常用青花瓷小药罐装,用碾槽碾出来的药末;膏,是中药先煎,浓缩收膏而成,服用时用汤匙和水过口;丹药是精制的丸药;汤剂就是煎中药,后下是不能久煎的草本,具有芳香、挥发油的中药,后下以保证药效。所谓药引子,是依照药食同源的原则,由病人家属自己去购买,如白果、红枣等。

在中药药方上书写的斤、两、钱、分,有它特殊的记录方法(旧制用斤、两、钱、分,一斤等于十六两。现在用克为计量单位)。斤为“横折钩”,二斤上面加一横,八斤为八字下面一个竖钩。两为“刄”字样,一两上面不加横。钱为横竖笔画加一个角,二钱上面加一横。分的书写样子类似草书“分”字,书写与图中一样。(如图)


“养和堂”药店的中药制作工具主要有:研钵、捣筒、碾槽、铡刀、铁钳夹、筛、篾匾。称药的工具有:片戥。中药的制作方法有:筛净、水浸、润透、切片、晒干、酒炒或醋炙、沙炒等。

在“养和堂”柜台上有用于包裹中药的正方形纸,有红木做的长木块,用来压药方,叫“压方”。上方悬挂着包药专用的红白相间的线团,靠墙边悬挂着许多直径有二寸多,有手小拇指甲高的小筛,用于煎中药时,在二碗上用一双筷子把小药筛搁置上面,然后把煎好的中药汤慢慢的倒进小药筛,起到去除药渣的作用。柜台的边上还放着一只黄铜铸造的“捣桶”,捣桶呈大茶杯形,盖子上有洞,有一根铜杵从洞中向上伸出,铜杵的下端呈大蒜头样,用于在使用时将坚果类中药放在捣桶里捣碎。在柜台里收银台的账桌上放置一个像碗的物件,叫研钵,陶瓷的研钵有二碗那么大,外涂釉,白底蓝花,研钵里配一个研杵,也是陶瓷做的,也像大蒜头那样,只不过研杵的柄只能比手掌握住再稍长一点,研钵用来研矿物质的中药,将这些中药研成粉末后,用一小块纸包好,并嘱咐病人家属,此药要用纱布包好等药快要煎好前放进去,在中医药上叫“后下”。

店堂店员接到药方,先是抄起算盘算好药价。然后在柜台上一字排开印有店招的四方包药纸,手拿用象牙做到的戥子或小戥盘,按药方逐个拉开药屉称药,再均匀地分拨到每张包药纸上,最后按行内特有的样式包裹成一个个鼓鼓囊囊的升箩状方包,将方包叠高成一串,用花线仔细地扎好。并吩咐病人家属,如何煎药,后放什么时候放,药引子是什么,药引子什么时候放。在煎中药时后放和药引子不能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养和堂”的店堂东侧或在后面加工地点的地面上,都放置着一只铁制的碾槽,碾槽长约一米,两头微翘,碾槽的脚分前后两只,脚中间有拱形,实际看上去是四只脚。碾槽内放着一只铁轮,轮子中心两边各伸出20厘米长的铁棒。碾制时,将切好晒干的草本药材倒入槽中,操作人用两块比脚大点的木板块放在两边的铁棒上,人面对墙慢慢地站到木板块上,使人、脚、木板块的中心正好落在铁棒上,人靠腿的前后晃动对药材进行碾压。技术稍差的就坐在凳子上面对碾槽,同样是脚踩在木板块上前后碾,这样反而比站立的操作费力气。直接蹲下用双手来推动碾槽的,很吃力,腾起的药末也呛口。当药材碾成细末时,用专门的筛子过。筛子按目数多少分,二百目的比一百目的筛眼更细。细末主要用来做丸药和丹药。

叠丸药。先按照药配方,将需要的药称好,用碾槽碾成药末粉。叠丸药用的竹篾子匾子比晒药的小些,工具有小扫把,形状类似大扫帚,不过只有20多厘米长。竹扫把是细竹条子扎的,也只有20厘米长。小扫把用于扫篾匾上的药末,和叠丸药时洒水用。竹扫把用于用水清洗篾匾上的残渣。叠丸药时,先在篾匾上洒些清水,倒上少许药末,操作人两手分别抓在篾匾的两边,进行前头高面前低的角度左右旋转。反复旋转后形成很小很小的药“齐子”,然后把小齐子叠到面前,再在篾匾上方洒水和药末,接着轻轻把面前的小齐子向上一掀,随即又左右旋转。如此反复,使药丸达到需要的大小,最后洒些油或蜜封面,装进药罐里备用。

在“养和堂”药店,前店请三人站柜,后作有药工三四人负责洗、切、晒、碾、叠、煎、烘等制药工作。光煮饭的大妈就有三四人,正常在家吃饭的人达二三十人。在后作加工中药的,要把从外头购回的装在蒲包里的药,先进行质量检查,然后分类堆放在搁板上,不让受潮发生霉变。购回的中药材要用铡刀切,切中药的切刀是一个方方的铡刀,刀几乎成正方形,前头与刀座用销子相连,可以拆下铡刀磨。刀柄上用布包裹着防止切药时苦手,切刀安在一只高凳子上,和大桌差不多高,操作人坐在比切凳稍矮一点的凳子上。操作人从蒲包里拿出购进的药材进行加工,是草本的切成三四毫米长,是块茎的切成一毫米厚的小片。

晒药有专门的晒药架,晒药架有三条腿,呈等分。三条腿之间用木条勾连,晒药架高比人略高一点,上下7层。切好的药摊铺在晒药的竹篾匾里,一层一层地放进晒药架上晒。有的要在光照不强的地方阴干。

1941年2月21日,日本军队再次占领兴化城。23日,日本军队二三十人,分乘两艘铁壳船,一路沿竹泓、大垛而来,上岸后见什么拿什么,不给就打。走到药店就要票子,“养和堂”的李玉苍(李如璧),不知日军要钱,稍微迟疑一下,日军上前就打了他一个巴掌。当月日军十几人,由小田队长带队,先住在安民村西南角的祖师庙,后驻大垛最西头的龟尾子上。1942年春,伪军86团高杰部驻大垛,团部先住“养和堂”。后拆来街镇上的瓦房和东头大庙“千佛庵”的砖瓦木料,到河北(现米厂身底)筑土围子。86团团部搬到土围子里,三营高营长带着太太仍住在“养和堂”一段时间。高营长暗地里与新四军的情报人员有接触,利用“养和堂”来去人员较多的特点,暗运少量枪支弹药。李如璧利用营长太太找人打麻将的机会做掩护。伪86团团长高杰,副团长刘大辉,三营长高侠(高杰的弟弟)暗地里与新四军联系,高杰后被刘湘图处决。

李如璧人称开明绅士,当时兼任大垛镇商会会长,集镇上大事小事都由他出面调处。大垛镇旧时分六个保。一般保甲长都向他请示汇报工作。一天,一个保长来找李如璧,说两邻居为砌屋的出路发生纠纷,自己调处不听。李如璧听了之后说,你约他们明天到南桥口“同福圆”吃茶,茶钱由我结。保长按照李如璧的吩咐去办,一句话把街坊邻居的纠纷化解了。

1953年实行公私合营,大垛集镇的多家药店撤并到“养和堂”,成立国药组,由张宜春为组长。1956年参加组建联合诊所,由刘同璋为主任,联合诊所设“养和堂”。1958年大跃进组建大公社时,大垛属竹泓人民公社。“养和堂”的坛坛罐罐搬到竹泓去。1959年兴化县对人民公社进行调整时,大垛为“大垛人民公社”与竹泓人民公社分设。“养和堂”又搬回大垛。“养和堂”的全部,即李如璧、李如瓉的全部私房被借用做大垛公社卫生院。李如璧之子李启迪等人由卫生院外出租房供他们居住。1962年建立大垛人民医院,设立在老轮船码头向北向西处即借用陈氏的多家私房。1968年在河南油坊垛子上新建大垛人民医院。1969年公社卫生院新建到河东(现农药厂),大街上的老药店“养和堂”,仍看中医和打中药。1979年大垛公社卫生院与大垛人民医院合并为大垛中心卫生院。老药店“养和堂”仍在使用。直到1993年大垛集镇改造工程开始后,整个“养和堂”及李氏的所有房屋归还给个人。2002年“养和堂”的门面房重新翻盖,都改作他用。里面的住家房还保留原样,但都经过整理维修。

(下)

5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