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觉 醒

2018-11-16 08:59:07 兴化日报(数字报)

觉 醒

——与女儿聊《记忆传授人》

□潘  健

花了几个晚上,看完了你推荐的《记忆传授人》。这本想象力超凡的科幻小说,的确很吸引人。

这则科幻故事,没有什么机器人、外星人,而是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区。

从孩提时代开始,人们的一生就被安排好了:1岁接受命名,4至6岁全都穿扣子在背后的外套,7岁穿胸前有扣子的夹克,9岁可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10岁每个孩子都要修剪头发。孩子的一举一动被密切关注,在12岁庆典上将获得一个指定工作。主人公乔纳思被任命为新一代的“记忆传授人”。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痛苦,人们选择了集体无记忆——没有了饥饿、战争、伤痛的记忆,将一切记忆留给孤单的记忆传授人,由他来承担那些过往的记忆,为了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大家智慧的建议。

为了确保庄稼有个好收成,这里四季恒温,甚至都不需要阳光与雨雪。

为了达到高度一致性,最高领导机构长老会精心设计——

首先,从思想上控制每一个人。人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必须用精准的语言,很有礼貌地道歉与接受道歉。乔纳思从记忆传授人那里懂得了“爱”,回家后转问爸爸是否“爱”他时,引起了大人的不满。妈妈指出用“爱”这个字不恰当,用语不准确,社区就没办法好好运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丰富的语言背后就是丰富的思想,而个人思想是抵制统一的武器。长老们从内心深处畏惧这种看不见的力量,一再地严禁人们撒谎,严禁用笼统的字词。

其次,制定种种法则,促使人们日常行为标准化。包括一年一度的升级典礼,公共场所的准则,家庭内成员的分享制度,内化为一种群体约定。人在群体性的生活中容易放弃个人思想。如果一个人达到三次违规,只有解放这条路了。而“解放”,就是安乐死。

别忘了,还有一招:药物控制。乔纳思生命中第一次中出现“激情”,有爱的冲动与渴望时,被告知必须每天服用小药丸来“治疗”这种“头昏”。而所谓的“激情”涌现,正是个人意识初步觉醒的时刻。长老们必须从源头遏止。

于是,人们没有选择权,到一定时候,每个家庭会领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由孕母所生。乔纳思与他的父母、妹妹并没有血缘关系。家里没有亲情,只是走程序式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人们也一样,住同样的房子,吃同样的食物,过同样的日子。

长老们打造一个没有痛苦、没有嫉妒、没有怨恨的社区。人们遵守规则,服从分配,彬彬有礼,经常互相道歉。

这样的社会,你用了三个词评价——无聊、乏味、平淡。你还说,人们看似衣食无忧,可是自己的生活都是被别人安排好的,这样的人生有多单调,个人感受被剥夺了。你敏锐地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异样——在一个没有色彩的地方,缺失了自我,也缺失了爱。

乔纳思是如何找到自我的?没遇记忆传授人之前,他只是个普通人,懵懵懂懂地活着,和大家没多大区别,只是偶尔能感受到稍纵即逝鲜艳的色彩。到时候申请配偶,领养孩子,认真工作,过单调的生活。

遇到记忆传授人,他的生命一点点觉醒了。他从记忆传授人那里接收到雪的记忆,风的记忆,四季的记忆,颜色的记忆,战争的记忆,灼痛的记忆,家庭的记忆,爱的记忆……他在承担那些记忆的同时,领会到真实世界的不完美,痛苦时常撕扯他的胸膛,但他在痛苦中看清世界的真相,体验到真实的人生,学会了爱与怜悯,在质疑中成长起来。

黑暗中,点上一支蜡烛,就会用光明装满整间屋子。

觉醒后的人生有三种走向。第一种,是如前一个记忆传授人萝丝玛丽,受不了真相而主动选择了自我灭亡——这是悲剧;第二种,继续维持现状,做好记忆传授人,一个人默默承担下去——这是隐忍;第三种,如书中的乔纳思,带着小加波,忍受极大的痛苦,逃离这个世界,努力将记忆还给人们——这是勇敢。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记忆传授人》结尾,乔纳思成功了。他越过了记忆边界,记忆如潮水一样涌向社区,所到之处,立即镀上了一层绿色的光芒,生机无限。人们的眼中先是错愕,随即有了神采。但我更喜欢书中的结尾,它没有点明乔纳思的逃亡行动是否成功,而是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

“穿越广大的时空,乔纳思仿佛听见他远离的那个地方也响起了美妙的音乐,不过,也许那只是回音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乔纳思已经成功了。他完成了真实的生命,由自己作主,活出痛楚而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像木偶一样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

两千多年前,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名著《理想国》中提出一个“洞穴寓言”:囚徒们住在一个洞穴内,只能看到眼前的墙壁,他们认为那就是生活的全部。后来有个人走出了洞口,回来后告诉他们外面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但却给那个觉醒者带来更大的痛楚,因为之前对世界的认知被彻底推翻了。

柏拉图试图在诘问世人:我们到底应该走出洞穴,还是回到洞穴呢?

读了这本书,我想你心中应该有一个答案吧。

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