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桥上的火焰

2018-11-30 10:16:51 兴化日报(数字报)

□周卫彬

庞羽是90后小说家中的独特存在,在许多同龄写作者衷情于书写个体成长经验时,庞羽将关注点放在了叙事方式、小说本体的研究上,所涉题材亦复杂多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美学特征,情感充盈的个体生命与外部环境的格格不入,内心火焰般的焦灼与人生凉意的几度交缠,有种爱比死更冷的意味。可以说,就庞羽小说本身的意义而言,已经超越了她的年龄。

庞羽在不同的场合提及处女作《真草千字文》对于她后来创作的重要意义,“这篇小说对我意义非凡,它是过往执念的结束,也是一个小说家的真正开始。”的确,这篇作品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小说家所具备的禀赋,它至少在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一方面是不断内溯,挖掘一种普遍的同情心,所谓在精神上站在“人”的存在角度,去看待世界。小说的人物虽然还没有“长开”,但几乎具备了所有的“棱角”与“气质”,温顺与执拗,平和与疯狂等等。另一方面往历史与现实的罅隙里深挖,《真草千字文》让我们看到一个90后作家在面对内心与历史、现实境遇交锋时流露出的敬意、温情与批判,也就是说,小说虽然写的是一己之私,却让人看到了一束遥远的光芒穿透我们平凡的人生,同时也让那些小说中的人物、细节,都具有了生动可感的光泽。

庞羽对于成长经验的书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充满了悲剧抒情性,比如在《我们驰骋的悲伤》中,一种幽暗、曲折、失落的情绪弥布于字里行间,犹如细雨中的呼喊。这种缺爱的少女形象也映照了现代社会情感的沉沦,折射了女性当下的生存状态问题以及家庭的缺失。二是以成长的视角来打量成人世界,着重表现一种少女经验与成人经验的交叉部分,带有某种解构的意味。从庞羽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所有的记忆都在不断生长,成为写作不竭的资源与动力。相对于《我们驰骋的悲伤》,我更喜欢《树洞》,它将成长经验表达得如此令人心碎,“树洞”几乎可以看作是成长的黑洞,庞羽将少女的“敏感”放大,有了人生的况味与生命的凉意。

虽然《佛罗伦萨的狗》也涉及成长经验,但在这篇小说中出现了一个我以为在后来庞羽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命题:悖论。这种悖论的出现,也使得小说文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艺术层次。这篇小说力图表现一个少年眼中的远方与现实的关系,当然也离不开对成人世界的抵抗。“我”从对叔叔性骚扰的怨怼到对大叔婚外情的接收,可以说是对生活道德的僭越,但又完全符合情感与心理逻辑。小说借助“我”与心理医生断断续续的谈话,以一种不断递进的方式,将一个少女的成长与堕落,对现实世界的反抗与媾和满怀激情地表现出来,以此传达成长中少女撕裂般的呐喊。这篇小说充满了悖论美学的因素:压抑与爆发,急迫与迂缓,敏感与迟钝,最终以一种病态、痉挛的方式抵达情感的“虚空”——“我”的自我意识在诞生的同时也在消解,在爆发的同时也在沉沦。这篇小说中,庞羽书写的成长经验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倾听一个少女的呐喊的同时,也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人群和生活的阴影。

在《要么缝补,要么撕开》中,庞羽以奥康纳把人性的缝隙撕得比黑洞还要空旷为例,几乎以一种宣言的方式指出,“作为一名年轻的小说作者,我希望我早日拥有这样的臂力和决心,撕开世界,也撕开自己。”这种撕裂方式表现在小说中就是在揭示世界假面的同时,也在诉说黑洞的秘密,凸显某种看不清道不明的幽暗品质。

《左脚应该先离开》讨论了生活的可能性问题,无论是青枝、罗嫂还是彭子、鱼尾东,皆是命运多舛,各有各的心碎之处,而庞羽的高明之处在于如何来描写这些心碎背后的人生问题,因为正是在生活的洪流中,方才看出人之渺小。这种“小”在小说中化为一种人生的局限,只是庞羽将这种局限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一只胳膊的拳击》中,从祁茂成到祁露露,一代一代下去,他们不管生活是否有意义,但求能满足一些细小的愿望。面对生活的巨流,我们首先要活着,胳膊拧不过大腿,更何况是残缺的胳膊。这篇小说与其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巨大的磨损力量,不如说看到了一个人试图勘察生活边界的努力,庞羽出其不意,以一只胳膊的拳击,打倒了那些活色生香的人们的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这篇小说在世俗化地展示生活方方面面表象的同时,有力地揭示了个体命运在道德、伦理、法律、社会舆论枷锁中的无力自拔。

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说,“小说不是因为它为我们展现了别人的命运而有意义,而是因为这陌生人的命运燃烧产生的火焰为我们提供了我们从自身的命运中从来没有汲取的热量。”这一观点与庞羽所言:“作为小说家,要学会成为一座桥梁,人们从黑暗中经过这座桥,也许对面是黑暗,但是却向光明更近了一步,我们需要背负文学到达堤岸。”不谋而合。我觉得庞羽的小说就像桥上的火焰,试图照亮人生与人性黑洞的所有秘密,进而使我们在不同的维度中抵达本雅明所言的“最后一缕目光中蕴藏的爱”,这种爱也是庞羽叙事魅力与锋芒所在,虽然那是决绝的最后一缕。

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