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擓篮小戏班子

2018-11-30 10:17:05

 □姚敬厚

说起蒋庄“擓篮小戏班子”,那还真的有一段故事呢。

擓,读音kuǎi,意思用胳膊挎着,引申义拖、挂的意思,泰州地区方言。挎包袱就是擓包袱;大人搀着小孩可以说成大的擓着小的;改嫁女人带着孩子的叫擓宝儿、擓篮小、擓油瓶。擓篮,一说写为擓箬,就是大号的竹篮子。过去,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曾经流传过一段轻视农村人的顺口溜:

乡下人上街,竹篮子一擓,不是好吃,就是卖呆(盯住一处看)。

泰州作家毛家旺编撰的《泰州方言例解》一书曾有这样的记载:里下河一带有一个戏班子,走东庄串西庄,不辞辛苦。但他们演出水平并不高,也就是唱个热闹而已。一日,这个戏班子到某小村唱戏,小村正好发生了一件丑事,一个男人酒后把后妻擓来的(改嫁女人带着的孩子)儿子打伤了。晚上,戏班子主动提出要加演一出《孤儿泪》。这是一出独角戏,扮演孤儿的就是戏班子的领头。他一人在舞台上斥责继父的狠毒,诉说孤儿的不幸,台上唱得声情并茂,台下看得涕泪滂沱。忽然,观众似有心动,纷纷议论起刚刚发生在村子里的事情,有几个年长的竟然中途退场,去把那个动粗的男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大家都说,这个班子数这出戏唱得最好。后来人们才知道,扮演孤儿的演员就是个擓篮小。直到现在,人们还把那种不专业的剧团称为“擓篮小戏班子”。

家旺老师是我高中同学毛惠兰的哥哥,兴化周庄人。他记述的这段关于“擓篮小戏班子”的故事,确实存在。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里下河地区,“擓篮小戏班子”其实是很有名气的京剧戏班子,比较正规,班主叫居宝生,兴化陈堡镇蒋庄村人。据《居氏族谱》记载:蒋庄的居姓,早年由高邮城南、绿扬镇北的居上庄移居里下河。兴化城正南30多里的蒋庄,紧靠老阁村的一支居姓,传说与西邻的河口村南方不远的居庄(舍)较紧。来宝大集体期间,一次为集体取水草垩田,受到当地人驱赶。来宝自我介绍后得到(居姓)谅解照顾。族人居子云、居罗兆叔侄俩经努力,置家谱一本,得以传承。

蒋庄居氏一世祖居盛,天生一副好嗓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以做“六书”为生。他生有四个儿子:居正家、居正宅、居正楼、居正台。二世长房居正家有四子:居宝庆(生父顾氏早逝,随母改嫁到居家)、居宝生、居宝才、居宝年。居氏家族,人人都有做“六书”的绝活,老大居宝庆吹唢呐的功夫在里下河地区是一绝。邵伯古镇有个规模较大的“豆昔(音chǎi)粥会”,只有居宝庆到场呜呜咽咽地吹起悠扬、高亢的唢呐声,活动才算开始。兴化城的“三官堂会”“都天庙会”等集会,少不了居宝庆参加,他“一支唢呐吹四门(过去兴化城池有东南西北各一城门)”是出了名的,直吹得青筋爆出,双眼圆睁。可惜,这位才华出众的民间艺人,只活了48岁,就撒手人寰了。居氏三世,弟兄四人各有自己的方口:长房居宝庆落脚红星楼房;二房居宝生(“擓篮小戏班子”班主),后落脚泰州稻河西边的下坝;三房居宝才落脚临城古庄;四房居宝年仍居蒋庄(已故世),因能说会道,有个四乡八邻都知道的绰号“话多小”。他生有五子一女,居罗兆、居小兆、居根山、居巧兰(女)、居红山、居中山。

早年间,泰州港口有个叫尹鹏的瘫子,划着条小船来蒋庄谋生。此人戏考(剧本)满腹,能说会唱,精通器乐。“六书”出生的居宝生非常羡慕瘫子的才华,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戏艺,遂交为好友。有了瘫子的加入,居宝生戏艺提升,信心倍增。他利用家人做“六书”能唱会拉的特长优势,组建了一个家庭戏班子。上世纪30年代的里下河地区,年景丰盛,村民们物质生活好了,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一定的需求,居家戏班子也是应运而生。刚开始时,居家戏班子还比较艰苦,只有十几个人,两条小木船,走村串舍演出。没有正规的道具箱子,他们每到一个村舍,总是因陋就简用十几只大擓篮装道具,男男女女拎着大擓篮走成一队,成为村头一景。看热闹的人们看到居宝生穿着破马甲,挎着擓篮,戏说他叫“擓篮小”,他家的戏班子也就被叫成了“擓篮小戏班子”。

在班主居宝生的带领下,“擓篮小戏班子”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不断壮大,鼎盛时有43名演员。演出的剧目越来越多,演出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很快在苏北里下河地区名声远扬。农闲一到,许多村舍都慕名上门来约戏。里下河地区的先民,多数是明初“洪武赶散”来到此地生存繁衍下来的。江浙一带的文化基因也传承给了一代又一代的里下河民众,他们天生就喜欢看戏。江浙地区的社戏,对里下河地区颇有影响。冬闲要唱戏,过年要唱戏,春天还要唱戏。富有的人家遇有红白喜事,也要请戏班子唱堂会。“擓篮小戏班子”越办越红火了。

里下河地区的老百姓,丰收的年景要庆贺,遇灾的年份要祈福,因此,人们把请戏班子唱戏叫做唱“太平戏”。戏一般在庙台(临时搭建戏台)上演出,搭建庙台有规矩:一是建于庙宇大殿前的天井内,庙台正对菩萨像,以此娱神;二是选择庙前庙后的空旷地带搭建,但一定要搭建神台,画出神道,人神共乐;三是筑于庙门的水上舞台,或称“水台”,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太平戏”一般演三天,多到十天或者十几天。

当年,“擓篮小戏班子”唱的京剧比较正规,生旦净末丑,角色俱全,剧目主要有《汾河岸》《战马超》《甘露寺》《百汉王》《盘丝洞》《大登殿》《打渔杀家》等一百多本。开锣演出时,都有一出《跳家官》,既是对庄主和民众的祝福,也是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擓篮小戏班子”在里下河地区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演出的场次越来越多。上至邵伯昭关,下至溱潼草堰,方圆百十里,都有他们演出的身影。抗战爆发后,里下河地区乱象环生,战火纷飞,剧组演出受到空前的影响。为了养活剧组的人员,他们冒着风险偶尔参加一些演出。一次,东台县八区伪区长周锦叫人通知剧组,到八区驻地沈土仑演出。接到这份戏单,班主居宝生愁眉不展:去,就是给日伪军唱戏助乐,心中不愿;不去,恐怕过不了周锦的关,性命难保。思虑再三,居宝生还是带着他的戏班子去了沈土仑。

演出当晚,沈土仑区队的广场上,临时搭起来的戏台,格外引人注目。戏台两边用红绸布写着一副对联:中日亲善华夏共繁荣,四海同心九州享太平。舞台上两张汽油灯发出刺眼的白光,居宝生耷拉着脸怎么也舒展不开来。随着开场的鸣锣声,戏班子连唱了《穆桂英挂帅》和《破洪州》两出古装戏。台上的演员唱得字正腔圆,绘声绘色;台下的日伪看得如痴如醉,神魂颠倒。其中有个汉奸军师似乎看出了一点术道,演出一结束就匆忙向他的主子献出阴谋,说剧组借古戏隐射中日亲善,意图加害“擓篮小戏班子”。幸好,班主的母亲,神通广大,早年认识伪军中的一个盐侉子团长,这才得以脱身。

解放初期,“擓篮小戏班子”在周庄文化站站长姚庆云的推荐下,由兴化文教局批准,起名“新生京剧团”(后改名“先进京剧团”)批准该团在“兴(化)江(都)泰(州)”等地区演出。没过几年,该剧团与兴化“红旗京剧团”合并,以兴化“红旗京剧团”命名,走出里下河,在全省全国各地演出,名噪一时。“红旗京剧团”团长为孔松团,副团长蔡建房,工会主席张永达。因为是合并剧组,人员复杂,几年好日子过去后剧团管理上出现难题,后在泰县蒋垛演出后宣布解散。

居宝生带着他的“擓篮小戏班子”去了泰州港口一带,因他夫人陈氏是港口河东下溪人,所以在那里暂住了一段时间。大姑娘大红是随母改嫁到居家的,居宝生婚后生有三个子女:长子居桂兴,小名叫二红;次子居桂银,小名叫三红;小女儿叫居桂芳。后来,以居宝生一家人为主,组建了隶属泰州下坝文化站管理的“泰州合艺京剧团”。此时,居宝生年龄大了,就让他的长子居桂兴担任团长。据说,一团是在寺巷口的木偶剧团,后在去台湾演出途中飞机失事,全团殉难。因此,人们习惯上称“泰州合艺京剧团”为“京剧二团”。

“泰州合艺京剧团”在下坝成立后,“戏胆”(艺术水平高)尹鹏仍然在剧组拉京胡,剧团仍以唱京剧古装戏为主。当时,里下河地区许多有本领有名气的的民间艺人也加入进来:江都吴堡人邵红庆、刘陆浒垛人袁德才、兴化城里人吴燕霞等。另外,还有来自福建京剧二团的须生女演员胡建生,人称胡大眼;来自常州武进京剧团(团长)的老生演员蒋克锋等。大红演老旦,二红演小旦,三红演武生,二红妻子陈志兰、三红妻子王秀云和他妹妹居桂芳主演青衣花旦。

凤城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欣赏京剧的人很多,因此,泰州合艺京剧团,虽举步维艰,但仍能生存。他们仍以广阔的农村为演出的主阵地,除里下河地区外,还一直演出到海安的曲塘、李堡,泰兴的黄桥、高港等地。剧组高峰时有演员五六十人,道具俱全,光演出用的汽油灯就有六盏。后来,剧团也与时俱进,排演了《渡口》、《送肥记》等一些现代剧目,经常组织下乡演出,深受老百姓喜爱。

在此期间,居宝生侄儿居罗兆也曾加入该剧组两年有余,后去浙江戏班子谋生。据居罗兆回忆说,当时,有许多湖南人客居在浙江杭州、绍兴、嘉兴一带,他们心地善良、为人大方,给的演出费比较高,戏班子的日子还算好过。文革开始后,当地戏班子被就地解散,居罗兆回到老家蒋庄参军了。退伍后,居罗兆参加了乡里和村里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改革开放后重操旧业做“六书”,艺术造诣较高,人称“小话多小”,是居家“六书”在蒋庄的第四代传人。

文革期间,政府“破四旧”不许唱古装戏,“泰州合艺京剧团”坚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解散。为了妥善安排好剧组主要成员的生活出路,政府给居宝生发了一张摊位证,让他在稻河、下坝一带以买菜为生。团长居桂兴(二红),被政府安排进了泰州工业学校上班,后又进了泰州轮船公司,成了轮船公司客班的大副,先后开过建湖、兴化、高邮、沈土仑等地。居桂银(三红)被安排进了泰州一家街道工厂做工人,后故世。在历史的长河中,“擓篮小戏班子”也算是风靡一时,在里下河地区影响较大,关于该剧组的故事,许多老年人至今耳熟能详。

“擓篮小戏班子”班主居宝生长子居桂兴,小名二红,曾担任“泰州合艺京剧团”团长,擅长演小生;左边是他的妻子陈志兰,擅长演青衣花旦。

居家“六书”在蒋庄的第四代传人居罗兆。

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