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五台
□潘仁奇
喜欢在各地行走,观山观水,观自然之大美;读史读文,读天地之大书。多一份生活的感受,多一段生命的历程。
到五台山,感受最强烈的,是那里鳞次栉比的庙宇以及浓郁的佛教氛围。
“金五台,银峨眉”,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层峦耸峙,林木叠翠,溪泉漫流,寺庙掩映,于五峰环抱间,自成一派锦绣天地、清凉胜境。
境由心生,情随境迁。渐悟也好,棒喝也罢,参禅礼佛悟道者首先须有一份修持的信念。但环境和氛围的营构无疑也有助于招引人们更快更深更久地投入修持的境地。
五台山就有这样的魅力。不管是披着袈裟的僧侣,还是裹着红衣的喇嘛,抑或背着香袋的香客,都能在这里寻觅到属于他们的灵魂栖所和归宿。再匆忙的行色,再纷乱的心绪,到了这里,也会收敛起来,沉静下来,于炎炎夏日之中寻得心灵的荫凉之所。
清晨的灵鹫峰,云翔瑞绕,沐浴在一片祥光之中,金碧辉煌,端肃四方。
拜谒,从灵鹫峰山脚下的五爷庙开始。
香火鼎盛的五爷庙,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不一定要挤进人群,许下具体的心愿,看着塔院寺大白塔的硕大塔身,你会油然而生头上三尺有神灵的敬畏之意,添向善之念,绝伥恶之思。
距五爷庙不远的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是五台山第一大寺。时间的久远成就了它在空间上的延展和凝炼。纯木构的大佛殿,纯砖券的无量殿,以及金光灼灼的铜殿,无不蔚为大观,令人叹服——灵巧的手、虔敬的心竟能将木、土、金这三种材质运用到极致!
再向上,沿着山坡依势而建的,还有罗睺寺、圆照寺、广仁寺等,尽皆殿宇巍峨,气势不凡。
更有气势的,是盘踞在灵鹫峰山头的菩萨顶。作为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康熙、乾隆等帝王以及达赖、班禅等活佛都曾临此胜境。寺前,有石阶108级。但这,还不算高。
与菩萨顶隔清水河东西遥望的黛螺顶,有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殿。登顶朝拜五方文殊,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称为“小朝台”。“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一条大智路通向山顶。大智路不是大路,而是由青石砌就的1080级陡峻的台阶。有解释说,这些台阶寓意着人生要经历的诸多烦恼。踏阶登高,烦恼皆消。其实,烦恼本由心生。淡泊清心,知足而乐,自心即佛,健康的心态,晴朗的笑靥,总能驱散烦恼的阴霾。
那陡立的台阶,好比通向梵宫琳宇的天梯,铺满无声的召唤。避开中午的日头,傍晚时分,循阶而上。攀爬者有的气喘吁吁,有的热汗淋漓,却无人言弃。更有两位朝台者,一步一叩,满目坚毅,满脸安详,全神贯注,旁若无人。1080级台阶,1080回叩首,看着他们的执着,你不能不感慨信仰之伟力。
终于登上黛螺顶,天风送爽,疲累倶消。站在寺前的木牌楼下抬眸西望,群山巍巍,彩霞烨烨,心宇一片晴明。
进入寺中,僧人们正在灯明幡静的大殿里做晚课。旃檀袅绕,梵唱清扬。一群香客,环列在五方文殊殿前,齐声诵唱着经文。衣装各异,神态俱宁。从他们的眼里,你读不到迷茫。没有迷茫的日子,简单而纯粹。在这像莲花一样洁净的世界里,他们撷取的是满心的清凉。
从黛螺顶下来,吃点素餐,夜幕已经拉开。新月高悬,天上有星星在闪耀,灵峰庙宇,一片安静祥和。
一个人徜徉在寺庙周围的石径上,享受着这里幽独和宁静。泉水在身边潺潺流淌,空气中香烛的味道,掺和着青草的芬芳。
除了路灯和必要的照明,这里没有多余的亮化。道守自然,佛修大智,都需要远离喧嚣,秉持清净。
五爷庙前水池中的一棵许愿树下,一位老僧端坐在石上,正对着高大的白塔,诵念着经文。周围有二十多位弟子和信众,双掌合十,跟着诵唱,在夜的静谧中呈递着虔诚的心声。沉厚的诵经声,使这里的夜色充满祥和。老僧那黄色的袈裟像夜的光焰,烛照着皈依的心灵。
白塔的倒影朦胧在水中,却明晰在人们的心里。
抬起头,能看到远处的黛螺顶沿台阶排布的点点路灯。长长的路灯远看像一个草书的“高”字,更像一个了却尘缘俗念的“了”字。高高的山巅,是五方文殊殿。智慧无边的文殊菩萨以其随处现身弘法、救苦济度的心愿和神通,帮助多少人堪破红尘的困惑,摆脱浊世的迷津?
每个人的命运不一样,但最终的归宿似乎都一样。面对一样的归宿,也许安详是最好的选择。随缘而起,随遇而安。在平常的日子里,守一颗平常的心,做一个平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