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的老人
与时间赛跑的老人
——序王凤祥《雅俗堂主杂记集》

□刘盛炀
最近,王凤祥先生很忙,没日没夜地赶着整理文稿,拟出版《雅俗堂主杂记集》。当接到他约我为之写序的电话时,感到很突然,有些诚惶诚恐。我为他的书写序既不合适又不够格,他是本土德高望重的老作家,我仅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但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
王凤祥先生是令人敬仰的老前辈,他快要步入耄耋之年,依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其实,他刚退休那阵子,除了带孙辈外,也和其他退休职工一样搓麻将,喝闲茶,散步锻炼,颐养天年。直至五年后,在他的“发小”作家、收藏家王同宝的鼓动下,重新点燃埋藏心底的文学火种。
王凤祥先生的文学梦追溯到1959年11月,他参军分配到东海舰队做测距兵。第一次随军舰出海遭遇恶劣天气,波涛汹涌。他晕船特别厉害,仿佛五脏六腑都要被吐出来,在政委鼓励下,仍以坚强的毅力操作仪器执行任务。报社记者知道后,让他写首次出海感受的稿件《政委的鼓励》,很快在《人民海军报》发表。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接连发表新闻《苦练射击本领》《舰长的战术》《一个馒头》《塔山码头见闻》。1962年初,他调到北京海军司令部运输处工作,不久选送到北京电视大学进修。在校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在连队里成长》和《深山剿匪记》,受到教授的赞许。由《深山剿匪记》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得到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的认可,并邀请他去改稿,因特殊年代,客观原因而失之交臂,他结业回归部队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烽火水乡》。1964年3月,王凤祥先生转业到大邹镇政府做文书,为了继续完成《烽火水乡》,他风里来雨里去走乡串村搜集革命斗争故事。
时过境迁。如今,文学创作工具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早已从“爬格子”飞跃为“码字”,对于一位老人来说,谈何容易。王凤祥先生接受了挑战,坚信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从来“狭路相逢勇者胜”。他凭一股犟劲,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夜以继日地攻克电脑操作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就熟练掌握电脑使用技术,打开一扇实现文学梦的便捷大门。
自从沉睡几十年的文学梦被唤醒,王凤祥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将一堆堆厚厚的手稿输入电脑,精心修改。他将写作日程和作息时间安排得紧凑。清晨快速完成用餐,9点钟准时开电脑敲键盘搞创作,凌晨3点钟休息。我常劝他不要如此辛苦,如此卖命地写作,他却慢声细语说这也是劳逸结合,科学运用时间。还辩解一旦写到头晕眼花,就会在躺椅上边闭目养神边思考,若还不能缓解疲劳就到阳台做体操,呼吸新鲜空气。不仅老伴理解他,默默包揽一切家务,端茶送水陪伴他,还有作品的精彩故事和众多人物陪伴他。
王凤祥先生坚守着文学梦,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昂首阔步向前走,他尝尽创作的酸甜苦辣,一路坎坷,一路高歌,喜获硕果累累的成绩。2008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海边风云录》的创作,并顺利出版。紧接着的8年内,先后出版长篇小说《智斗“飞马帮”》《血战兴化城》和《解放兴化》;散文集《靓丽人生》;诗词集《雅俗堂主特色诗词集》;纪实文学集《璀璨人生》《兴化革命英雄故事集》。目前,除了整理《雅俗堂文集》,还在整理《烽火水乡红旗飘》和《作家与乞丐》三本书稿,体裁增加了电影文学剧本。
王凤祥先生文学创作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我简单地做了个统计,他65岁重新写作,69岁出版第一本书,70岁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77岁时已出版近200万字的8本文集。他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愈加努力,越发勤奋地创作。他在《雅俗堂文集》中说,文学创作是他一辈子的梦想,目前仅仅实现了一小半,若电影文学剧本能够搬上银幕,他的文学梦才实现一大半,此集出版是他文学创作第一阶段的结束,第二阶段的开始。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让晚辈汗颜的同时深受感染。
王凤祥先生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创作态度,在本土文学圈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称赞的。但他快速高产,总有人不理解,这时,他才道出原委:当自己重新拿起笔的时候,年事已高,因突发心脏病、糖尿病、眩晕症,曾在南京、扬州、兴化等地住院治疗。现在无论体力还是思维都不如从前,只有趁着身体还过得去的时候,就要拼命创作,拼命整理几十年的文稿,加快出版速度,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否则“不知哪天,我突然倒下,那些锁在抽屉的文稿就全报废了,岂不可惜啊!”。可见,王凤祥先生出版的书都是和病魔斗争的果实。
我们不难想象,在年逾古稀的王凤祥老人面前,总有一个叫做时间的竞争对手和他较劲,他扬帆征程和时间赛跑,将文学创作的道路拓展得更宽更广,半个世纪的文学梦方能变得更加圆满。
是为序,并衷心祝愿王凤祥先生健康长寿,写出更多更美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