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年味,中国年文化的自信

2019-02-01 11:08:04 兴化日报(数字报)

□陈荣香

中国人的年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节日,它有着专用的不可替代的载体,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年俗,是一种精神,一种契约。

我的家住在镇子边缘的一个村庄里,房子的东侧临水,左青龙右白虎。春天有桃花、夏天有苇叶、秋天棉花盛开。冬天,从腊月初八开始,大年越来越逼近时,爷爷奶奶会把捆绑得整整齐齐从桃树上剪下来的桃枝移到灶膛前做柴火,做团划糕蒸馒头。

前后两进四合院的天井里都摆放着冒着热气腾腾的茶点:馒头、米饼、糕和团,用苇材做的帘子摊开凉热。如果桃树枝燃烧的火太猛,间歇地放点棉花枝,火候要掌控得妙,茶点的质量才会高。热蒸气从灶间往外滚,大人们在雾气缭绕的灶前灶后穿梭忙碌,空气里飘着香甜的糕点味。第一笼蒸好的糕点要先敬菩萨,感谢菩萨保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过年了,家家户户、左邻右舍都要赶这趟活,彼此之间互相交错开尽量不在同一天,需要时搭个帮手是必需的。来人一到,自然会说面团发了,“糕”做得方方正正之类的吉祥话。

我家二哥哥和小哥哥冬天一临近就刻花边。他们有专门的刻刀和木砧子。刻刀有宽窄斜直,各个不同。他们很兴奋,买红纸的本钱从一年的年初就开始积攒了。他们互相配合,刻好的花边拿到集镇上去卖。他们手艺好,刀工准确,花样新颖,卖得又好又快。花边的图案有花卉虫鱼、鸟兽凤凰等,文字有“福禄寿禧”“新年庆有余”“万象气更新”等。图案镂空,下面有穗子,纸质也要考究。卖完赚的钱他们自己花,高兴时会买点好吃的零食给我。据说贴花边是民间一种习俗,王安石的《元日》也这样说“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父亲是村里的村干部,他则在年终岁尾,准备好笔墨、红纸替村里人写对联,对联长短形状不一,由各人家的房屋楹门不同来决定。当然,要求不高,就是喜庆的。父亲有个小本本,上面写着对联,内容根据各人家的情况作相对的选择。有“天泰地泰三阳泰,家和人和万事和”“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等等。

在除夕,要把所有的灯罩子擦一遍。哥哥们早早地把灯盏拿出来,灌满油,我负责把灯罩擦得锃明透亮。天一黑,就把灯点亮,把灯光扭到最大,满屋子都亮堂堂的。最隆重最激动人心的是燃放鞭炮。从除夕的下午开始,就听到各处连连续续的鞭炮声,到了傍晚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里飘浮着燃放鞭炮的味道。至子时,节日的鞭炮声密密麻麻,持续不断,把整个乡村、集镇、城市、乃至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连在一起,鞭炮声响彻中华神州大地。每一家都参与每一户都欢腾。

大年的第一天要早早地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平平安安过大年。大家先吃糖糕、汤圆,然后用卜页掺和着大蒜、麻油、生姜、花生吃茶头。大年对于我们小孩最神圣,我在家中最小,要给爷爷、奶奶拜年、给父母拜年以及哥哥、姐姐们,姑姑舅舅姨娘们拜年。他们都会给我一个红包,有二块的、五块的、父母给得最多,合计起来有几十块,我一学期的零用开销都有了。

现在过年的内容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但随着大年的临近,天涯海角的游子都往家赶,这永远都不会变。市面上人越来越多,车子越来越挤。这是对年文化的遵从和敬畏。除夕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时光,亲人团聚在一起,陪伴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依偎自己生命的根和源头,和同一血缘的家人枝叶相拥。这既是情感的力量也是中国年文化的自信。中国人每过一次年都增加、深化一次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过年的大红灯笼在中华大地上四处照亮。

8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