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脱 粒

2019-03-01 12:55:22 兴化日报(数字报)

□陈明干

脱粒包括脱麦和脱稻。脱麦用地老虎“轰”,脱稻用石磙碾压,也可以使用滚筒脱粒机。乡民将脱麦称之为“轰把”;用石磙碾压水稻说成“打场”。而一说到“脱粒”,就知道是用滚筒脱粒机将稻粒脱下来。

杂交南优稻种植面积大,靠的是石磙打场,后期割下来的糯稻,面积小,稻秸长,才用滚筒脱粒。

秋收秋种,农活多,常常将晚上的时间利用起来。在生产队,傍晚将糯稻把拉上打谷场,或是将把船撑到场头,晚饭后组织十多个人一起脱粒。

脱粒的人们来到打谷场的时候,生产队机工已经将机器调试好了——一台东风195柴油机突突突地响着,又长又宽的皮带带着前面长筒脱粒机的圆盘在转动。因为转速飞快,人们根本看不清滚筒周身的铁齿,只有一排排铁齿的影子在闪动,并发出呜呜的声音。由柴油机输送的一盏并不耀眼的电灯挂在草叉柄上,竖立在脱粒机的前面。今晚,人们就在这灯光和月光的映照下将一大船稻把脱下来。

脱粒前,生产队长要做详细分工,哪些人拉稻把、哪些人分稻把、哪些人滚稻把、哪些人捆稻把、哪些人堆稻把、哪些人択稻、叉草等等。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责,脱粒才顺利。哪个环节跟不上,脱粒进度就受影响。

吱吱吱,人们开始“滚稻把”了。先由分把的人将一大捆稻把解开,分成若干个小稻把放在铺好的门板上。四五个人一字儿排开,站在滚筒脱粒机挡板的后面,一小把一小把地“滚”。第一个滚把的人双手合抱着稻把,在滚筒上反复滚翻稻把后,传递给紧靠自己右边的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双手接过,也合抱着稻把,在滚筒上反复滚翻后,又传递给下一个人……一直传递到最后一个人时,这稻把上的稻粒就完全滚脱下来了,所有的稻粒飞溅到了滚筒的前面。脱过的稻把都成了齐头稻草,由捆把的人又用草葽捆扎起来,拉到堆草垛的人那儿。

站着滚稻把,双脚一定要站稳,手中的小稻把不能用力压在滚筒上,而是将稻穗头的部分悬浮在滚筒上面,让转动的铁齿将满穗的稻粒快速地打下来。若是用力过重,飞速转动的滚筒瞬间会将手中的稻把卷走,甚至危及脱粒人的安全。

机器突突突地响,滚筒不停地转,脱稻的人们一个个直立着,一把一把的滚翻、传递……船上的稻把渐渐少了,滚筒前的稻谷渐渐多了,旁边的齐头草垛也渐渐高大起来。

一大船稻把全部脱完,需要三个多小时,这脱粒的人就必须站立三个多小时。有人曾经尝试过,改传递式脱粒为走动式脱粒,即滚翻稻把的四五个人分别手拿稻把,在脱粒机身后由左往右走动,边走边翻滚手中的稻把。待每人手里的稻把脱尽稻谷后,再走到木板边拿起新的稻把滚翻……如此循环地走动。但时间不长,又恢复了传递式脱粒。原因是白天割稻、挑把,晚上又打着圆圈走动脱粒,人太疲惫,稍不注意,会在机器旁边跌倒,很不安全。

“啪督”一声,皮带打滑,从机器的圆盘上脱落下来。趁着机工打蜡上皮带的间隙,脱粒的人们一屁股坐到了稻把上,乘机打个盹儿……

分田到了户,家家都有几亩的粳稻田。各户在割稻的时候,每割下一小把稻秸,就用穰草扎起来,铺放在田里晒。三四个晴天,小稻把干了。将柴油机和滚筒脱粒机一起抬到了田头上,铺开大油布,十几个人直接在田里脱粒了。那时栽秧或脱粒,依靠的是“换工”。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或者一个生产队的人家,今天我帮你家做,明天你帮我家干,互相支持,都不计报酬的。

后来,有人发明了脚踏式滚筒脱粒机。这种脱粒机只有一米多长,周身同样长满铁齿,但不用柴油机带动,有一两个即可操作,适合一家一户使用。脱粒的人一边用脚踩动踏板,一边手拿稻把脱粒,移动方便,操作简单,极受乡民欢迎。每到收割粳稻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田间都有这种脱粒机。秋天的田野里,晴朗的天空下,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的呜呜声,仿佛是一曲合奏的丰收乐章。

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