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改变学术界良渚文化北不过江传统观点

2019-07-03 09:49:31 兴化日报(数字报)

蒋庄遗址——

改变学术界良渚文化北不过江传统观点

蒋庄遗址位于兴化张郭镇东、泰东河畔的蒋庄村一带,距今4000-5300年。以泰东河为界,遗址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目前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西区发掘清理的284座墓葬,时代涵盖良渚早中晚期,为良渚文化核心区之外已知发现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是良渚文化迄今为止发现保存骨骸最为完整和丰富的墓地。为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健康状况、社会组织关系与人种属性乃至遗传基因,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遗址还清理出房址8座、灰坑110余座以及水井、灰沟等聚落遗存,出土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质遗物近1200件。

从遗址尸骸中提取骨样的胶原蛋白中发现:蒋庄人以肉食为主。人们在遗址中发现了鱼钩,撒网用的陶坠,大量的麋鹿骨,一只复原的陶壶陶身上刻画着猎获野猪归来的场景,折射着原始渔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于此同时,还发现了桃核、桃、杏、枣、葫芦籽、甜瓜籽和芡实等,在陶器的碎片中发现了稻谷壳,说明蒋庄人在采集的同时,已学会种植水稻,使得食物来源更加丰富。

墓葬中的女性一般陪葬纺轮,男子的陪葬品有石钺等。这种差异,说明当时男女已经有了分工,“男耕(战)而食,妇织而衣”。

在158号墓中发现的船型棺,长约3.2米,宽约1.47米。此外还发现了长达两米多的橹,这些都留下了兴化先民造船的印记。船的使用,使他们解决了在水网沼泽地带的行走问题,能够自由出入在纵横交织的河流间。

墓地中所发现的无首、独臂、无掌或首身分离以及随葬头颅的现象,可能与战争或戍边相关,为良渚文明边缘区域的聚落、社会形态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从而对研究良渚文明都邑聚三重社会结构、国家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墓葬区中间,还发现了玉琮和玉璧。其中一个柱形玉琮,长约20公分,内圆外方。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天地的认知。这是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充分证明其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土的各类陶鼎等主要炊器具有鲜明的里下河地区的自身特点,对于构建江淮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以及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对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2016年1月12日,兴化蒋庄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15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5月16日,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评选中,兴化蒋庄遗址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郭保康 潘仁奇 图:文化遗产科供稿

出土玉琮

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

2284